收藏 分享(赏)

2023年早期宗教对中国戏剧起源的影响中国戏剧起源.docx

上传人:sc****y 文档编号:851399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早期宗教对中国戏剧起源的影响中国戏剧起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3年早期宗教对中国戏剧起源的影响中国戏剧起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3年早期宗教对中国戏剧起源的影响中国戏剧起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3年早期宗教对中国戏剧起源的影响中国戏剧起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3年早期宗教对中国戏剧起源的影响中国戏剧起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早期宗教对中国戏剧起源的影响:中国戏剧起源:宗教是人类普遍性需要之一,在混沌初开之时,原始初民运用早期宗教认识世界,并开创了纷繁多样的宗教仪式,戏剧因素也在宗教的各种仪式中相伴而生。本文拟以中国较早的宗教文化为视角。为中国戏剧起源与开展寻找一个合理的答案。 关键词:宗教;中国戏剧;起源 古希腊的戏剧、古印度的梵剧、中国的戏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戏剧文化。饶有趣味的是,这几个文明发祥地的古老戏剧的产生都和宗教有关。希腊戏剧产生于公元6世纪后期,它是从酒神祭祀的仪式中演变而来的。印度的梵剧最初来源于祭神的民间表演。在世界戏剧艺术之林中,独具风格的中国戏剧和中国宗教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原始宗教开辟了

2、中国戏剧的源头 在天地鸿的原始社会,人类的社会生产力低下,处于一种幼稚无知的状态。人的物质需要大都依赖自然的恩赐,这种神秘的力量让人敬畏。于是产生了原始的信仰,产生了最初的宗教观念。伴随原始宗教而来的便是原始的巫术。巫术是人同神秘世界交往的手段,原始人相信,在巫术仪式中通过行为模仿可以实现巫术实施者所希望到达的任何目的。当他们在实践中发现巫术并不总是成功时,他们又开始用祈祷、祭祀的方法去求得神灵的谅解和恩赐,于是原始宗教的祭祀仪式便应运而生。 礼记郊特牲记载上古祭日、祭天地的主要巫仪是“乐,是歌舞:“涤荡其声,乐之阕,然后迎声。声音三号,所以昭告天地之间也。吕氏春秋古乐记载,原始社会的人们用诗

3、、歌、舞融为一体的乐舞形式,表达他们对宇宙万物的祝福和崇敬,“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日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日奋五谷,五日敬天常,六日达地功,七日依地德,八日总禽兽之极。以上记载都证明,宗教仪式为戏剧产生提供了一种特别的条件。在宗教活动中,人的宗教需要和审美需要往往被“物化成一定的行为状态,人们认为神既能欣赏乐舞,也能理解乐舞,所以歌唱跳舞成了原始先民祭神的重要手段,成了祭祀仪式的有机组成。而这种模仿性的仪式恰恰孕育着戏剧的四要素。 首先,原始部族宗教仪式孕育了后世戏剧的“演员。在这种模仿性的歌舞祭神的活动中,涌现了最早的歌舞专家巫师。由于巫师的装扮具有审美性质,因

4、而也具有扮演性质,所以巫师就是演员的源头之一。部落成员装扮成鸟兽借以娱乐神灵的行为也近似“演员的“扮演,因此,他们也具备了“演员的属性。 其次,参与原始部族宗教仪式的部落成员孕育了后世戏剧的“观众。在宗教仪式中,观看装扮的部落成员就是观众。当一局部部落成员装扮成鸟兽跳舞时,其他部落成员就具备了“观众属性因为他们也在“观看这种“扮演。但在参与原始部落宗教仪式的人们心中宗教意识还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尽管他们与观众有相似之处,还不是纯粹审美意义上的观众。 再次,原始部族宗教仪式孕育了后世戏剧的“剧场。由于宗教仪式中的装扮行为具有“扮演成分,仪式进行的场所祭坛也就具备了“剧场的属性。而事实上,人们无论

5、是对神灵表达情感,还是其他集体精神的流露,大都集中在这种场所。由于在祭祀场所,宗教意识占据主导地位,所以,“祭坛还非纯粹审美意义上的“剧场。 最后,原始部族宗教仪式孕育了后世戏剧的故事。模仿性的表演本身蕴涵有叙事行为。原始部族宗教仪式中的装扮既然存在模仿性质,那么它就具备叙事性质。但其所叙之“事不仅表达在表演是在过程中,亦“隐藏于这种行为背后的。在葛天氏之乐中,八段内容集中表达了原始社会葛天氏部落的祖先的“事和他们在生产劳动中的“事。这种行为背后的“事往往就是宗教意识支配下的神话的表达。而当神话所述之事通过“模仿来实现的时候,就构成了一定的叙事过程,也同样构成了一定的故事。后世戏剧中的故事就孕

6、育在这类宗教活动当中。 就在这些巫术模仿和宗教仪式祭礼中,艺术和戏剧开始萌发。 二、夏、商、周三代宗教孕育了戏剧的胚胎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私有制产生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到夏代根本结束。我国从夏代开始进入奴隶社会,氏族部落社会逐步解体,原始部族宗教也开始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原始部族宗教所表达的部落团体精神也已不能适应人们的生存状况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尤其是居于统治地位的奴隶主贵族,他们打碎了原始部族宗教为全体部落成员效劳的惯例,开始让宗教为自己效劳。这样,原始部族宗教就流入为奴隶主统治者效劳的官方宗教,逐步形成的一套宗教性祭祀礼乐制度。 。 吕氏春秋古乐记载,“禹治水成,命皋陶作夏龠九成,以昭其功。

7、夏龠是表现大禹治水功绩的乐舞亦称大夏,周礼大司乐云:“舞大夏以祭山川。可见夏龠是在祭祀山川场合表演的乐。札记明堂位云:王者“皮弃素积,褐而舞大夏。意谓在表演大夏之时,王者要穿戴禹王的“皮弃素积,“褐亦即“献, 礼记郊特牲。乡人褐郑玄注:“褐,强鬼也褐或为献,或为摊。褐,又有“道上祭之义,可知大夏于室外道路广场演示,是呈现给禹王的。 大是殷商王朝祭祀祖先的乐舞。李纯一称:“大可能是商王的一部史诗性大型乐舞。商氏族的领袖汤灭夏之后,命伊尹作大之乐。尸子说,汤时大早七年,汤“乘素车白马,着素衣,身婴白茅,以身为牲,祷于桑林。祭毕,天油然做云,沛然下雨。当时,祭祷所用的乐舞就是大。 周灭商以后,中国的

8、乐舞进入辉煌的时期。史书盛传周公制礼作乐,整理了云门大章大韶大夏大,有加上新制的大武,定为“六代舞。这些乐舞都是在国家大型祭祀场合表演的。 以大武为例,大武是表现武王伐封故事的宗教祭祀乐舞。共分六段:“始而北去,描写出兵;“再成而灭商,描写灭商经过;“三成而南,写向南方扩大战果;“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陕,周公左,召公右,写周、召二公的礼治;“六成复缀,以崇天子,夹振之而四伐,盛威于中国,表现对周武王的最高崇敬。 上述我们所举的几个史诗性乐舞,均接近或者本身就是诗经中的“颂类乐舞。诗序云:“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功成告于神明者也。夏龠所表演的是大禹的治水之功,大澧表演的是汤王伐桀之功,大武

9、表演的是武王伐纣之功绩。全是通过歌颂祖先的功德、“以功成告于神明的乐舞。杨向奎认为:“颂是舞容,是乐歌,也是史诗,舞盛德之形容,咏祖先之功绩,这规定了它是史诗性质。巫祝翩翩起舞,念念有词,当他们的事业被史官接替后,于是: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说明颂就是用歌舞来装扮表演具有一定情节的历史事件。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这两点来判断,从夏龠到大武,尤其在大武之中,诗、乐、舞全都俱全,与“以歌舞演故事的方式颇有相近处。这种接近于 “以歌舞演故事,用于宗教祭祀活动的乐舞对后世戏剧的表现方式有潜在的影响。周贻白说:“其实后世戏剧的成就,不但立词造意,与此有关,即戏曲文词方而之衍变,亦当溯源于这类

10、歌颂。 三、春秋战国祭俗产生了戏剧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权威衰落,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哲学及政治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中国文化进入了融汇和重整时期,戏剧艺术在这种变化之中也获得了新的发生机遇。 这个时期,维护奴隶制王权的礼乐制度濒临崩溃。世俗享乐之风在诸侯争霸的背景中迅猛兴起,对宗教性祭祀礼乐的进一步分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无论是各诸侯国,还是民间百姓,都开始在祭祀这种堂皇借口的掩饰下追求享乐。于是,祭礼的宗教性进一步淡化,仅成为一种宗教性仪俗一祭俗,大量的祭祀乐舞开始被当作人们的审美娱乐对象。尤其到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自由民大量出现。民间祭祀活动热闹非凡,人们借助祭祀仪

11、俗沉浸在娱乐之中。北方中原一带的祭祀仪俗吸收了徘优表演的“新乐,出现了杂戏雏形;南方荆楚一带的郊社之祭吸收了楚地民俗,出现了楚辞九歌所显露的歌舞戏萌芽。 战国时期,由于周王朝统治的松散,宗教性祭祀礼乐制度的崩溃,南北方巫风都很兴盛,从各国诸侯到贫民百姓普遍相信巫术-楚国巫风盛行,祀神歌舞也最兴旺。其中以九歌最为辉煌。从内容上看,九歌是对神的颂扬和祭奠,共十一章,出现过九位神灵,每篇祭一个神,最后是送神曲。它详细描写了神的形象、神的情感、神与人的关系及祭神的场面和气氛。在那盛大的活动中,巫师是这一系列歌舞的表演者。有歌、有舞、有宜叙、有咏叹、有乐器伴奏、有绚丽的化装。从九歌中我们再次体会到中国艺

12、术精神中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传统。 除了上述的祭俗之外,还有驱摊解攘活动。这种活动是春秋战国时期普遍存在的宗教性仪俗。“傩是驱疫鬼的祭典。有宫廷之傩,也有乡人之傩。周礼夏官记:“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大丧,先柩其墓,入圹以戈击四隅,驱方良。大概意思为:舞傩者都化了装,戴着面具,搜索宫室,跳跃呼号,便可以驱除疫鬼,消除灾祸。丧仪时,舞傩者还可以跳进墓穴,驱除恶鬼方良。由上述对驱摊仪式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驱傩仪式是人们克服同自然之间“冲突的宗教手段之一。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在春秋战国时期,表演艺术根本与宗教活动相别离,开始走向自己独立的开展

13、道路。戏剧诸要素也逐步成熟起来。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艺术对宗教束缚的摆脱,在戏剧形式本体方面也开始了自决,出现了歌舞戏的萌芽和徘优杂戏的雏形,散乐百戏日渐活泼。其一,在戏剧形式本体自决的过程中,各领域相应出现了具有不同表演技艺的演员。乐舞方面,原先扮演性、叙事性较强的史诗性乐舞虽仍在一定场合被作为宗教祭祀乐舞,但它们对宗教的依附性渐趋弱化。在非宗教场合,这些乐舞可被当作艺术品来欣赏。从事这类乐舞表演的演员那么成为后世戏剧演员的来源之一。其二,观众欣赏表演的心态大都偏于审美娱乐取向(即使是在祭祀场合)。“观“演之间的关系己经根本转化为审美关系,有些干脆就是纯粹的娱乐或审美关系。歌舞戏萌芽、徘优杂

14、戏雏形的出现,也说明了人们对这类表演的兴趣。观众的兴趣对这类萌芽、雏形状态的戏剧形成具有促动作用。其三,因戏剧的形式本体尚未完全成熟,所以专门的戏剧表演场所也未形成。祭祀场所、宫廷娱乐场所、广场庭院、民间街市村落,均可视为观演场所。专门剧场的出现虽然还很遥远,但灵活多变的演出场所成为日后戏剧演出的一大传统。其四,尽管戏剧只有萌芽和雏形,但在这种萌芽、雏形状态之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通过扮演所表现的简单情节。屈原的九歌虽然不可视为剧本,却透露出巫师扮演神灵所表现的情节内涵。驱摊仪式在方相氏与鬼疫之属间构成的矛盾冲突,也说明驱摊仪式在冲突方面对后世戏剧故事的根底性影响。 结语 中国戏剧之发生需要多种条件,早期宗教仅是其中的一种。就理论而言,宗教与戏剧是两个不同的精神领域;就历史而言,戏剧之形式本体“模仿又长期依附于宗教仪式。假设没有原始初民对巫术和宗教的热忱,便不可能有戏剧的产生。换句话说,戏剧就是原始宗教巫仪的艺术化、审美化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