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货币国际化的一般理论分析1.1国际货币及其职能分析货币是主权国家的象征,在当今时代,各主权国家一般都发行了自己的货币,并通过法律赋予该货币在本国范围内流通使用的法定地位。在一国之内,货币主要履行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和储藏手段的职能。当一国货币跨出国家的界线,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履行货币职能时,该国货币就演变成国际货币。“是成为全球统一的支付手段、购买手段和一般财富的绝对社会化身。”在金本位制时代,由于黄金本身是商品,具有一定的价值,能够在全球进行流通和自由兑换,并且具有能自发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的功能,因此,在金本位制的时代,黄金就是国际货币。当金本位制崩溃,黄金非货币化后,人类进入了信用货币时代。
2、当纸币充当人们交易媒介的时候,国际货币的内涵又发生了许多变化。从货币理论的角度来看,国别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其货币职能必须国际化,与其作为一国国内货币的职能会有所不同。从不同的层次看,国际货币的三个职能可以进一步细分:在官方领域往往被用作钉住货币、干预货币和外汇储备货币,在私人领域则常被用作计价货币、结算货币和资产货币。(一)价值尺度职能国际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指国际货币作为一种单位,在国际市场上“所有商品和劳务的价值可用它衡量、用它表现,从而可以方便地进行比较”。在私人部门交易中,国际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用计价货币的形式发挥作用,即作为国际贸易中计价单位表示国际间商品与劳务等的买卖价格,或者表
3、示国际投资时债权债务的金额。在金本位制度下,私人部门交易中的计价货币是黄金。在纸币本位制度下,私人部门交易中的计价货币通常是国际间被普遍接受的国际货币。目前国际贸易报价惯例为: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往来主要以出口方的货币来报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往来主要以发达国家的货币来报价;在差异性制成品的贸易中,主要以出口方的货币来报价。而作为国际债权债务计价标准的,也只能是各国普遍接受的国际货币。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美元、马克、日元、瑞士法郎作为国际资本市场举债计价货币的比率分别为:616、67、77、89。90年代,除日元和马克有上升,其他货币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动。欧元启动之后取代了原欧元区货币所
4、占比率。而1999年,在世界债券余额中,美元债券占471,日元债券余额占105,欧元英镑合计占365。国际货币发挥价值尺度职能在官方领域是作为其他国家的货币的定值单位即钉住货币来表现的。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主要西方国家的货币都是以美元作为定价标准的,其他发展中国家货币或直接钉住美元,或者通过英镑、法郎间接地钉住美元,它们是以美元作为定值标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西方主要国家的货币相继脱离美元,不再钉住美元,但是许多发展中国家仍然以美元为定值单位,钉住美元。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1997年有21个国家的货币是钉住美元的,有15个国家的货币是钉住法国法郎的,钉住特别提款权(SDRS)和篮子
5、货币的分别有2个和17个国家的货币,钉住其他货币的则有11个国家的货币。(二)支付手段职能国际货币的支付手段是指其“作为独立的价值存在”在国际贸易的结算和国际债务及信贷的偿付方面发挥作用。在私人交易中充当支付手段的国际货币通常是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同一国际货币。有时为了防范汇率风险,可能将结算货币与计价货币分离。在国际贸易结算方面,美元成为各国进出口商品结算的主要支付手段。20世纪80年代世界贸易总额中以美元支付的占60以上,2008年则占65左右。在国际债券市场,美元也占主体地位。1996国际债券发行量为7106亿美元。,其中美元债券发行占43,日元债券占88,英镑债券占88,法国法郎债券占6
6、4,欧元流通后,取代原欧元区的债券,预计占13以上。国际货币支付手段职能在官方则表现为干预货币。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各国政府有义务在外汇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某种货币,以使汇率的波动维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政府虽没义务这样做,但为避免汇率的过度波动给本国经济甚至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政府也会经常利用某种货币的买卖控制汇率,使其波动的幅度限制在政府预期的范围内。一直以来,美元都是最主要的干预货币。(三)储藏手段职能国际货币的储藏手段职能表现为国际间可以自由转移和支付的社会财富的贮存。在私人领域,国际货币的储藏手段即资产货币。资产货币作为国际间存款等价值存放的方式,持有者很注重一
7、定时期内的保值,同时又要求在储藏期间能获得一定的收益。所以资产持有者总是选择价值相对稳定的国际货币作为资产货币,金融市场开放而且规模大、资产运用方式多且运用效益高的那些国家的货币常被私人部门作为储备货币所持有。由于浮动汇率制下存在汇率波动的风险,私人部门持有的国际资产货币结构呈多样化,但美元仍然是最主要的资产货币。在官方领域,国际货币的贮藏手段表现为各国中央银行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货币。在金本位及布雷顿森林体系下,黄金都是重要的官方储备资产。目前各国央行所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主要是外汇和特别提款权及各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各国储备的货币结构包括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瑞士法郎等货币,其中美
8、元是重要的储备货币。2005年,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在各国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648、146、45和40。1.2 货币国际化的条件分析从上述分析可知,所谓国际货币是指这样的货币:它在该货币的非发行国或非居民中履行一种或多种货币职能。与之相对应,货币的国际化,就是指一国货币演变为国际货币的过程与状态。这种过程,是各国货币为了能够履行国际货币的职能而进行的相互竞争。这种竞争,既包括经济上的竞争,也包括政治上的竞争。不是任何国家都可以随意实现本国货币的国际化的,一国货币的国际化是该国经济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实现一国货币国际化必须具备一系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条件。(一)政治方
9、面首先,该国的政治必须保持长期的稳定。一国政治的不稳定,会引起经济的不稳定,继而会引起货币的不稳定,甚至对国内外居民持有的以该国货币形式表现的金融资产的安全性构成威胁,该国货币就难以获得承认。因此,一国政治的稳定性是其货币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其次,该国必须在世界政治中具有较强的地位,能较好地保护本国利益免受可能来自它国的伤害,能较好地保障国内外居民以本国货币形式持有的金融资产的安全性。一般说来,最强的国际货币是由最强的国际政治实力提供的。同时,一国在全球政治事务中的广泛参与,也可以带动和促进该国经济的进步国际化以及货币的国际化。(二)经济方面1一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并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是货币国际
10、化的基础。该国的经济规模必须足够大,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比较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和作用就比较大,从而该国货币在国际上的使用程度就比较高。考虑一国的经济能力,不仅要考虑目前的经济实力,还要考虑未来的增长趋势。同时,该国必须与世界各国有广泛的经济联系,而且在世界进出口贸易和投资中占有较高比重,一种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占有较大份额的货币具有一种自然优势。强有力的出口和国际投资地位,可以直接推动该国货币在国际上的广泛应用,是一国货币走向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一国只有和世界各国建立广泛的贸易和投资关系,其他国家才可能将该国货币用作支付、结算和储备货币。历史上,英国、美国、日本在各自货币的国际化进程之初都经历过贸
11、易和投资扩张的过程。因此国若要实现本国货币的国际化,最根本的办法是发展生产力,提高总体经济实力并推动经济的国际化程度。2该国货币对内对外的价值必须相对稳定。作为国际货币,其目前及未来的价值都必须稳定,只有稳定的货币才能被信任和接受。一种货币要履行国际货币职能,不论是被他国货币钉住作为定值货币,还是被进出口商人选择为贸易结算货币,或是被用于金融资产票面价格的投资货币,亦或被他国居民持有、在货币发行国之外流通使用的替代货币,都需具有币值稳定的特征。如果一国的货币价值不稳定,通货膨胀率比较高且变化无常,汇率就会处于贬值状态且不确定,这样就会增加使用该货币的成本。通货膨胀还会降低该货币的购买力,降低其
12、作为国际储备和交易媒介的能力。此外该国中央银行长期以来所实行的货币政策倾向、是否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高超的宏观调控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货币的稳定性,也是一国货币能否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条件之一。3该国必须拥有具备相当广度和深度的金融市场。发达且开放的金融市场、健全的金融体系、遍及全球的金融机构和服务网络是一国货币国际化必不可少的条件。货币的兑换主要是在金融市场和通过金融机构进行的。健全的金融体系是货币国际化的组织保证,具体包括多元化、国际化的金融机构和功能齐全的金融市场。银行等金融机构是金融市场的主体,是货币兑换的主要参与者。实现货币国际化最为主要的是要建立功能完善的外汇市场,尤其是离岸金融市场,
13、这不仅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交易的需要,又使当局利用直接和间接手段调控外汇求、稳定汇率及币值提供了可能。自由且完备的金融市场的条件是有广度,能纳各类金融工具进行交易;有深度,具备良好的二级市场。2人民币国际化前景的必走之路人民币亚洲化所谓“人民币亚洲化”,是指人民币通过参与东亚区域货币金融领域的制度性合作,争取成为区域内关键货币(key currency)的过程,它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关键步骤。其必要性是由中国目前所处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所决定的。一、在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下一国货币直接或单独挑战霸权货币的努力难以成功。在当今美元霸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中,任何一国货币的国际化努力
14、如果不依赖区域货币合作的“集体行动”,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作为现代的“金融国家”,美国最不情愿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国家。任何直接挑战美元霸权地位的努力,均会遭到美国的反对和打压。在国家战略上,中国应当吸取18661914年德国和19201930年代日本的国际战略转型的教训;在货币国际化战略上,中国应当吸取“日元国际化”失败的教训。二、“东亚共识”推进了“人民币亚洲化”进程。自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迄今为止,东亚各国、各地区关于开展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的“东亚共识”已初步形成,并开展了一系列的“集体行动”。人民币的亚洲化成为中国参与东亚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的必然选择。2.1人民币亚洲化”的可行性2.1.1区
15、域性关键货币的条件关于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条件,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争论。一般认为,从民间部门的角度看,具备国际贸易计价尺度、国际支付手段和价值储存手段这三项功能的货币就是国际货币;从公共部门的角度看,可以作为其他经济体汇率设定基准、外汇市场干预工具和官方外汇储备这三项功能的货币就是国际货币。具备以上6项功能的货币是完全的国际货币,如1920年以前的英镑和1945年以后的美元,而仅能够发挥一部分功能的货币是不完全的国际货币,如同元。迄今为止,有关货币国际化所需的经济和金融条件的研究,几乎都是针对完全的圜际货币而进行的(Bergsten,1997;益田安良,1998;胡定核,1995;雷志卫,20
16、00)。就目前的经验来看,这是不充分的。一国货币的国际化不仅具有时间演进的阶段性,同时也具有空间拓展的层次性,在当今国际货币金融格局变化的情况下,借助“区域集体行动”为货币走向最终的国际化(成为完全的国际货币)提供阶梯,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注重研究一国货币成为区域性关键货币(区域化)的条件更加现实和重要。我们认为,在区域货币合作的背景下,判断一种货币能否成为区域性关键货币应从以下5个方面考虑:(1)一国经济规模、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及其为周边地区提供出口市场的能力。一国经济规模越大,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越高,对外资的吸引力越大,同区域内其他成员之间的产业和贸易关联度越高,成为本地区“市场提供者”的可能性就越大,由此引致的对本币的需求也越多,同区域内有关经济主体开展货币合作的可能性越大。(2)一国的经济开放程度。在金融自由化和国际资本流动同益增强的条件下,需要采用综合性的指标对一国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进行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