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DB53T 832-2017 油菜菌核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pdf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2629824 上传时间:2023-08-12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29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53T 832-2017 油菜菌核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DB53T 832-2017 油菜菌核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DB53T 832-2017 油菜菌核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DB53T 832-2017 油菜菌核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DB53T 832-2017 油菜菌核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DB53T 832-2017 油菜菌核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pdf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DB53/T 8322017 油菜菌核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2017-08-10 发布 2017-11-01 实施ICS 65.020 B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 检验检疫总局备案号:55495-2017 云南省地方标准 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53/T 8322017 I 前 言 本标准按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提出。本标准由云南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YNTC07)归口。本标准的起草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临沧市植保植检站、昆明市植保植检站、云南省农业

2、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云县分校。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向东、杨明英、毕云青、杨子林、杨佩文、太一梅、刘萍、林兴华、曹继芬、赵志坚、符明联、孔光菊 DB53/T 8322017 1 油菜菌核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油菜菌核病的防控原则、农业控病措施、生物防控、生态调控和化学防控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油菜菌核病的防控。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 油菜菌核病 指由子囊菌门菌物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侵染油菜茎叶引起的一种菌物病害。3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发病症状及发病程度 病原菌生

3、物学特性、发病症状及发病程度参见附录 A。4 综合防控 4.1 防控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控”的原则。4.2 农业防控措施 4.2.1 选用抗(耐)病品种 根据各油菜产区自然气候条件和耕作制度要求,选择符合油菜品种管理要求、具有抗(耐)菌核病能力的品种作为主导品种。4.2.2 倒茬 避免与其它十字花科作物连作,宜与水稻、玉米、烤烟等作物季节性轮作。4.2.3 病残体处理 及时清理病残体,在田外集中处理或烧毁,不得在田边地角、水沟、池塘、堆肥、沤肥中遗留。4.2.4 种子处理 包衣种子直接播种,非包衣种可采用下列方法进行处理。DB53/T 8322017 2 a)播种前晒种 1 d2 d;

4、b)将种子在 50 52 温水中浸种 20 min,取出晾干备用;C)将种子用少量水喷湿,选用腐霉利或多菌灵等按 10 g15 g 药剂拌 5 kg 种子,混均匀后播种。4.2.5 深翻晒垡 针对发生菌核病等土传病害的田块进行 30 cm40cm 的深犁翻并晒垡。4.2.6 湿度控制 针对土壤湿度大的田块应开沟排水,理墒栽培。4.2.7 控制密度 不同油菜品种在不同生态区种植,种植密度范围差异较大,宜根据当地气候和品种特性,在常规种植密度基础上稀植 5%。5 生物防控 5.1 生物菌剂 推荐使用的生物菌剂种类参见附录 B.1。5.2 施用方法 施用量和方法参见产品使用说明书。5.3 注意事项

5、生物菌剂宜在播种或移栽前 10 d30 d 施用;施用次数在 1 次2 次;施用过生物菌剂的田块不得施用杀菌剂。6 生态调控 合理布局油菜、蚕豆和麦类等生物多样性种植模式;向阳地或坡地种植耐病品种,背阴地或土壤湿度大的田块种植抗病品种。7 化学防控 7.1 用药原则 国家明令禁止和限制使用的防治剂参见附录 C。7.2 推荐使用的杀菌剂种类 推荐使用的杀菌剂种类参见附录 B.2。7.3 防控时间 根据发病情况,在现蕾期或初花期进行,注意下雨前预防,或者下雨后控病。7.4 防控次数 根据发病程度(A.3),轻发生田块防控 1 次 2 次,中度发生 3 次以上,每次间隔 7 d 10 d。7.5 安

6、全间隔期 最后一次施药至油菜收获时安全间隔期为 25 d 30 d。DB53/T 8322017 3 A 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油菜菌核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发病症状及发病程度 A.1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油菜菌核病是由子囊菌门菌物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引起的一种菌物病害。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属子囊菌门菌物。菌核长圆形至不规则形,似鼠粪状,初白色后变灰色,内部灰白色。菌核萌发后长出1至多个具长柄的肉质黄褐色盘状子囊盘,盘上着生一层子囊和侧丝,子囊无色棍棒状,内含单胞

7、无色子囊孢子8个,侧丝无色,丝状,夹生在子囊之间。A.2油菜菌核病的发病症状 主要侵染油菜茎杆、枝叶及花蕾嫩茎等。整个生长期均可感病,现蕾后发病突出。症状:茎部染病初现浅褐色水渍状病斑,逐渐形成长条斑,有时具轮纹状,边缘褐色,湿度大生棉絮状白色菌丝,病茎表皮坏死,内髓部烂空,内生很多黑色鼠粪状菌核。病茎易折断,病株枝叶萎蔫直至枯死。叶片染病初呈不规则水浸状,后形成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病斑中央黄褐色或乳白色,外围暗青色,周缘浅黄色,病斑上时有轮纹明显,湿度大时长出白色绵毛状菌丝,病叶易穿孔。花蕾嫩茎染病后,花蕾向下10cm左右部位初期水渍状软化,软化逐渐加重花蕾向下低垂,湿度大病部长白色霉层。

8、花瓣染病初呈水浸状,渐变为苍白色,后腐烂。角果染病初现水渍状褐色病斑,后变灰白色,种子瘪瘦,无光泽。A.3 发病程度 油菜菌核病以根茎、茎干等发病危害较大,发病程度以茎干发病株率为依据。轻发生田块:发病株率 1%10%;中等发生:在 11%30%之间;偏重发生:在 31%40%之间;严重发生是 40%以上,发病面积比率 30%以上。A.4 病菌传播途径 病菌主要以菌核混在土壤中或附着在种上、混杂在种子间越冬或越夏。大多数菌核在翌年3 月4 月间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孢子成熟后从子囊弹出,借气流传播,侵染衰老的叶片和花瓣,长出菌丝体,致寄主组织腐烂变色。病菌从叶片扩展到叶柄,再侵入茎秆,生长后期

9、形成菌核越冬或越夏。菌丝生长发育和菌核形成适温0 30,最适温度20,最适相对湿度85%以上。菌核可不休眠,5 20 及较高的土壤湿度即可萌发,其中以15 最适。在潮湿土壤中菌核能存活1年,干燥土中可存活3年。子囊孢子0 35 均可萌发,但以5 10 为适,48 h萌发完成。病害发生流行与开花期降雨量密切相关,旬降雨量超过50 mm,发病重。此外连作地、施用未腐熟有机肥、播种过密、偏施氮肥、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植株倒伏、早春寒流侵袭频繁或遭受冻害等发病重。图A.1 油菜菌核病发病症状和核盘菌菌落 DB53/T 8322017 4 B B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推荐使用的生物菌剂和杀菌剂种类

10、B.1 推荐使用的生物菌剂 推荐使用的生物菌剂见表 B.1。表 B.1 推荐使用的生物菌剂 通用名 英文 用 法 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 subtilis 参照使用说明书 地衣芽孢杆菌 Bacillus licheniformis 参照使用说明书 多粘芽孢杆菌 Bacillus Polymyxa 参照使用说明书 解淀粉芽孢杆菌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参照使用说明书 海洋芽孢杆菌 Bacillus marinus 参照使用说明书 木霉菌 Trichoderma spp.参照使用说明书 盾壳霉 Coniothyrium minitans 参照使用说明书 链霉菌

11、 streptomycete 参照使用说明书 B.2 推荐使用的杀菌剂 推荐使用的杀菌剂见表 B.2。表 B.2 推荐使用的杀菌剂 通用名 英文 用 法 多菌灵 carbendazim 参照使用说明书 百菌清 Chlorothalonil 参照使用说明书 腐霉利 procymidone 参照使用说明书 氟啶胺 fluazinam 参照使用说明书 甲基硫菌灵 Thiophanate-methyl 参照使用说明书 农利灵 vinclozolin 参照使用说明书 异菌脲 iprodione 参照使用说明书 代森锰锌 mancozeb 参照使用说明书 嘧菌环胺 cyprodinil 参照使用说明书 啶

12、酰菌胺 boscalid 参照使用说明书 甲霜灵锰锌 metalaxyl mancozeb 参照使用说明书 菌核净 dimetachlone 参照使用说明书 三唑酮 triadimefon 参照使用说明书 咪鲜胺 prochloraz 参照使用说明书 DB53/T 8322017 5 C C 附 录 C(规范性附录)无公害生产禁止及限制使用的防治剂 C.1 无公害生产中禁止使用的杀菌剂种类 有机砷杀菌剂:高残毒的甲基砷酸锌、甲基砷酸铁铵(田安)、福美甲胂、福美胂。有机锡杀菌剂:高残毒的薯瘟锡(三苯基醋酸锡)、三苯基氯化锡和毒菌锡。有机汞杀菌剂:剧毒、高残毒的氯化乙基汞(西力生)、醋酸苯汞(塞力

13、散)。氟制剂:高度、剧毒的氟化钙、氟化钠、氟乙酸钠、氟乙酰胺、氟铝酸纳、氟硅酸钠。取代苯类杀菌剂:五氯硝基苯、稻瘟醇(五氯苯甲醇)。C.2 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防治剂 六六六、滴滴涕、毒杀芬、二溴氯丙烷、杀虫脒、二溴乙烷、除草醚、艾氏剂、狄氏剂、汞制剂、砷类、铅类、敌枯双、氟乙酰胺、甘氟、毒鼠强、氟乙酸钠、毒鼠硅、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苯线磷、地虫硫磷、甲基硫环磷、磷化钙、磷化镁、磷化锌、硫线磷、蝇毒磷、治螟磷、特丁硫磷。C.3 不得使用和限制使用的防治剂 甲基异柳磷、甲拌磷、治螟磷、内吸磷、克百威、涕灭威、灭线磷、硫环磷、蝇毒磷、氯唑磷、三氯杀螨醇、灭多威、氧化乐果、水胺硫磷。_ DB53/T 8322017 版权专有 不得翻印 侵权必究 举报电话:(0871)63215571(0871)6321557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