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DB35T 1727-2017 大气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方法.pdf

上传人:sc****y 文档编号:2645390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315.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5T 1727-2017 大气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DB35T 1727-2017 大气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DB35T 1727-2017 大气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DB35T 1727-2017 大气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方法.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DB35T 1727-2017 大气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方法.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DB35T 1727-2017 大气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方法.pdf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13.040.01 Z 50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 17272017 大气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方法 Technical method of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for 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damage 2017-12-25 发布 2018-03-25 实施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5/T 17272017 I 目 次 前言.II 引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鉴定评估原则.2 5 鉴定评估一般要求.2 6 大气环境损害调查与损害确定.5 7

2、因果关系分析.6 8 大气环境损害实物量化.6 9 大气环境损害价值量化.7 附录 A(资料性附录)大气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报告的编制.9 附录 B(资料性附录)福建省大气污染物单位治理成本参考表.11 参考文献.12 DB35/T 17272017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福建省环境保护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泉州市环境监测站负责起草,泉州市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福建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厦门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三明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参加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洪小琴、陈璋琪、董冬吟、陈秋兰、刘崇山、王萍萍、曾群智、林青峰、黄全佳、陈亦斌、贾婧姝、陈清

3、谊、洪珊珊、郑建兴、佘日新、黄小燕、李佳艺。DB35/T 17272017 III 引 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基于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总纲,为保护大气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和指导大气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制定本标准。DB35/T 17272017 1 大气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方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气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术语和定义、鉴定评估原则、鉴定评估一般要求、大气环境损害调查与损害确定、因果关系分析、大气环境损害实物量化和大气环境损害价值量化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因违法排污以及突发环境事件直接导致大气环境损害的鉴定评估。本标准不适用于因核

4、与辐射所致大气环境损害的鉴定评估以及因大气环境损害导致的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害的鉴定评估。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000.18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 第18部分:急性毒性 HJ 2.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 HJ/T 55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 HJ 192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HJ/T 194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 HJ/T 332 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H

5、J/T 333 温室蔬菜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HJ/T 373 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试行)HJ/T 397 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 HJ 589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HJ 606 工业污染源现场检查技术规范 HJ 663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规范(试行)NY/T 397 农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总纲(环境保护部 环办政法201667号)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损害调查(环境保护部 环办政法201667号)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大气环境损害鉴定评估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

6、sment for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damage 鉴定评估机构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调查污染大气行为与环境损害情况,分析污染大气行为与环境损害间的因果关系,评估污染大气行为所致环境损害的范围和程度,确定大气环境恢复至基线所需要支出的全部成本,量化大气环境损害价值的过程。DB35/T 17272017 2 3.2 污染大气行为 Atmospheric pollution behavior 违法排污或因突发性环境事件排放大气污染物的行为。3.3 大气环境损害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damage 因污染大气行为造成

7、大气环境质量明显下降。3.4 大气环境基线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baseline 污染大气行为未发生时,评估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的水平。3.5 虚拟治理成本 virtual disposal cost 按照现行的治理技术和水平治理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所需要的支出。4 鉴定评估原则 4.1 合法合规 鉴定评估工作应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禁止伪造数据和弄虚作假。4.2 科学合理 鉴定评估工作应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工作方案。鉴定评估工作方案中应包含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措施。4.3 独立客观 鉴定评估机构及鉴定人员应当运用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独立客观地开

8、展鉴定评估,不受鉴定评估委托方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鉴定评估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与环境损害利益相关方等无利害关系。5 鉴定评估一般要求 5.1 鉴定评估范围 5.1.1 时间范围:以污染大气行为发生时间为起点,持续到受损大气环境质量恢复至基线为止。5.1.2 评估区域:综合利用现场调查、环境监测、遥感分析和模型预测等方法,确定污染物迁移扩散的影响范围,或参照 HJ 2.2 评价范围进行确定。5.2 鉴定评估事项 大气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事项按照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总纲(环境保护部 环办政法201667号)的要求,主要包括:a)调查污染大气行为、大气环境损害情况及基线确定;b)鉴定污染物的性

9、质;c)分析污染大气行为与大气环境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d)确定大气环境损害的范围和程度;e)量化大气环境损害价值。DB35/T 17272017 3 5.3 鉴定评估工作程序 5.3.1 概述 大气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包括鉴定评估准备、大气环境损害调查与损害确定、因果关系分析、大气环境损害实物量化、大气环境损害价值量化、报告编制。大气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流程见图1。5.3.2 鉴定评估准备 通过资料收集分析、现场踏勘、人员访谈等方式,掌握污染大气行为以及大气环境损害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征,确定大气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内容和范围,筛选大气污染物、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编制鉴定评估工作方案。5.3.3

10、大气环境损害调查与损害确定 根据大气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方案,组织开展评估区域污染大气行为以及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调查或相关资料收集,并根据大气环境基线确定大气环境是否受到损害。5.3.4 因果关系分析 基于污染大气行为和大气环境损害事实的调查结果,分析污染大气行为与大气环境损害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5.3.5 大气环境损害实物量化 对比受损大气环境质量状况与基线的差异,确定大气环境损害的范围和程度,计算大气环境损害实物量。5.3.6 大气环境损害价值量化 采用虚拟治理成本法,量化大气环境损害价值。5.3.7 鉴定评估报告编制 编制大气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报告,同时建立完整的鉴定评估工作档案。5.4

11、鉴定评估报告编制总体要求 鉴定评估报告的格式和内容要求参见附录A。用于大气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目的的,报告格式参见司法现行有效的规范。DB35/T 17272017 4 图1 大气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流程图 大气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委托 鉴定评估准备 资料收集 现场踏勘人员访谈编制工作方案 大气环境损害调查 与损害确定 基础信息调查 污染行为调查 评估区域环境质量状况调查 基线确定 环境损害确定 因果关系分析 污染物质同源性分析 迁移路径合理性分析 大气环境损害 实物量化 选择主要大气污染物 确定损害范围和程度 大气环境损害 价值量化 虚拟治理成本法 量化大气环境损害价值 编制大气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报告

12、 DB35/T 17272017 5 6 大气环境损害调查与损害确定 6.1 大气环境损害调查 6.1.1 基础信息调查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a)评估区域的常规气象资料、地形地貌情况等自然条件;b)评估区域未发生污染大气行为前近三年大气环境质量状况数据;c)周边特殊保护区、生态敏感区以及社会关注区等环境空气敏感区情况;d)评估区域的空气质量标准及功能区划。6.1.2 污染行为调查 6.1.2.1 违法排污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a)污染源的类型、数量、位置和周边情况等信息;b)污染排放时间、排放方式、排放去向、排放频率、环保设施运行情况和排污许可中大气污染物允许的排放量等信息;c)污染源排放的大气污

13、染物种类、毒性等级、排放量和排放浓度、排放速率等信息。6.1.2.2 突发环境事件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a)污染事件的类型、发生时间、地点、事发地的气象条件、事发地的地形地貌和周边情况等信息;b)污染事件发生的原因;c)污染物的种类、毒性等级、排放量、可能的迁移转化方式;d)应急处置工作的参与机构、职责分工、应急处置方案内容以及应急监测数据等信息。6.1.3 评估区域环境质量状况调查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a)关于受损大气环境的文字与音像资料以及遥感影集、航拍图片等影像资料;b)评估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变化情况。6.1.4 调查方法 调查按照HJ 589、HJ606、HJ/T 55、HJ 192、HJ/

14、T 194、HJ/T 373、HJ/T 397、NY/T 397、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损害调查(环境保护部 环办政法201667号)相关规范进行。6.1.5 取证材料 可采用司法、环保、气象等行政主管部门采纳的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结果等调查取证材料。6.2 大气环境基线的确定 6.2.1 基线的确定方法 基线的确定方法包括:DB35/T 17272017 6 a)利用污染大气行为发生前发生地或影响区域近三年历史同期数据,即以污染大气行为未发生前的状态为参照,历史数据的来源包括常规监测、专项调查、环评文件资料等能反映评估区域发生污染行为前的历史状态。历史数据统计方法按照 HJ 663

15、或 HJ 2.2 进行;b)利用未受污染大气行为影响的相似现场数据确定基线,即“对照区域”数据。对照区域应与评估区域的地理特征、气象条件、污染源分布等具有可比性;c)按照现行有效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包括国家、地方或行业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如 GB 3095、HJ/T 332、HJ/T 333 等,对于以上标准未包括的污染物,可参照 TJ 36-1979 中的相应值选用。6.2.2 基线方法的选择 当基线确定所需数据充分时,优先选择6.2.1 a)和6.2.1 b),如果6.2.1 a)和6.2.1 b)不可行,可考虑选择6.2.1 c),且采用6.2.1 c)仅限于污染大气行为发生前,大气环境质量

16、是达标的情形。当基线确定所需数据不充分时,可综合采用不同基线确定方法并相互验证。6.3 大气环境损害确定 评估区域内大气环境中大气污染物浓度水平超过基线20%以上即可确定大气环境损害。7 因果关系分析 7.1 前提 应以存在明确的污染大气行为和大气环境损害事实为前提。7.2 顺序 污染大气行为与大气环境损害间存在时间先后顺序,即污染大气行为发生在前,环境损害发生在后。7.3 污染物同源性分析 通过采样分析污染源、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或次生污染物的成分、浓度、气味、同位素丰度等,采用稳定同位素或放射性同位素和指纹图谱等技术,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判断污染源、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是否具有同源性。7.4 大气污染物迁移路径的合理性分析 大气污染物迁移途径可按照HJ 2.2推荐的模型来模拟各种气象条件、地形条件下的污染物在大气中输送、扩散、转化和清除等物理、化学机制,以及利用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大气污染物的迁移方向、影响范围、浓度变化等情况,验证迁移路径的合理性。8 大气环境损害实物量化 以大气中大气污染物浓度为量化指标,综合利用现场调查、环境监测、遥感分析和模型预测等方法,确定污染物迁移扩散的影响范围和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