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主流电影人物形象塑造与叙...向——以电影《革命者》为例_孙璐璐.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2729744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主流电影人物形象塑造与叙...向——以电影《革命者》为例_孙璐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主流电影人物形象塑造与叙...向——以电影《革命者》为例_孙璐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主流电影人物形象塑造与叙...向——以电影《革命者》为例_孙璐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声屏世界2023/2下SHENGPINGSHIJIESHENGPINGSHIJIE新主流电影人物形象塑造与叙事手法的转向以电影革命者为例孙璐璐摘要:新主流电影兼具主旋律电影与商业电影的特征。在电影革命者中,一系列创新之举,如革命者形象塑造、小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反向塑造以及创新叙事策略等,都展现出新主流电影的新特征,不仅有效发挥了意识形态输出的作用,也为未来以人物为主要叙事聚焦点的新主流电影提供了形象塑造与叙事手法的创新思路。关键词:新主流电影 人物形象塑造 叙事手法 革命者从观众的正面评价、影片的高票房数据以及学界的支持态度等方面可以看出,新主流电影在近些年的发展呈繁荣上升态势,如创作出了

2、多类型、多视域、多角度的优秀影视作品,如 战狼 2 红海行动 我和我的祖国 悬崖之上 建国大业 建军大业 建党大业 1921 革命者 八佰等。这些影片改变了受众的审美偏向,扩展了新主流电影的创作视域,拓宽了新主流电影的传播范围。目前,业内普遍认为新主流电影兼有主旋律电影和商业电影的特点,即既有主旋律电影中的主流意识形态特征,又有商业电影中视听语言的强冲击力及故事化的叙事策略特征,可见新主流电影在本体上是以“主旋律电影为体”,以“商业电影为用”。1当下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趋向于主动获取信息,这些信息折射出受众的价值取向、兴趣等。因此,具有相同或类似特点的信息,将会捕捉对此类信息感兴趣的受众,这些受

3、众具有强烈的类型化特征。在未来新主流电影的众多突破路径中,类型化是其发展的必然方向,如本文探讨的新主流电影革命者,则是将叙事视角聚焦在革命家李大钊身上,以他为中心展开叙事。相对于以事件为中心展开叙事的创作手法来说,这样的创作手法更考验主创团队的叙事视角是否新颖与独特。尤其是以单个人物作为叙事核心的影片,人物刻画既要呈现出主旋律电影中的“伟光正”形象,又要接地气。本文以 革命者 为例,探讨新主流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与叙事手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向,希望对以后的新主流电影的创作有所启示。人物形象塑造主旋律电影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尤其在塑造政治领袖、英雄模范、时代楷模等人物形象时,倾向于“伟光正”的塑造手

4、法,这种手法呈现出来的人物往往给人一种不真实感,弱化了人物的亲切感与亲民性,尤其是说教意味较为浓厚。1978 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 大河奔流,首次将毛泽东及周恩来的伟人形象搬上荧幕,开创了国内领袖银幕形象塑造之先河。2该影片中的领袖形象几近神化,比如在表现人物情绪时多使用远景、豪壮的配乐、虚拟的场景,或者由音色雄浑的解说员担任旁白。这些元素的融合的确给领袖增添不少的伟岸色彩,也体现了观众对领袖的崇敬、敬仰之情。但回归现实,这种表现手法反而拉远了观众与领袖之间的心理距离,缺少观众与领袖之间的共通点,当然也会弱化观众的共鸣情绪。1993 年,为纪念毛泽东诞辰 100 周年,电影 重庆谈判秋

5、收起义 井冈山 作为献礼片在国内隆重上映。这些影片中的伟人形象开始立体化,性格刻画更加饱满,影片从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伟人形象,领袖形象既有精神振奋之姿也有垂头丧气之态,既有雄心壮志之时又有自我徘徊之时,是一个普通的人,不再是神一样的存在。从近十年上映的电影来看,领袖形象的塑造逐渐倾向于平民化,性格更接地气,更有个性。刻画人物时,不仅从生平成就讲起,也从生活小事讲起,从为人处世讲起。人物刻画手法不仅从细节入手,还采用他视角、多视角、反向塑造、浪漫主义手法等方式进行,极大满足了当代不同层次受众的审美趣向。他视角下的革命者形象。影片塑造革命家李大钊的形象时采用了一种他视角的方式,即通过影片中非主角

6、人物的视角来塑造革命家李大钊的形象。在报童阿晨眼中,李大钊是一个朴实、平和、爱书、有学识的知识分子,如当阿晨将报纸递给李大钊时,李大钊说:“手上有油啊,是不可以碰书的。”边说边用毛巾擦手。这一片段就是通过对细节的刻画来展现文艺直通车热播冷评52声屏世界2023/2下SHENGPINGSHIJIESHENGPINGSHIJIE李大钊爱书、对知识尊重的一面。在李庆天的眼中,李大钊是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是他的精神导师。幼年的李庆天视李大钊为自己的精神支柱,成年的李庆天受李大钊的思想启蒙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两人既是亲人又是朋友。在张学良眼中,李大钊是一个心中有信仰、胸怀大爱的人。由于没有确切史实能证明

7、二人有过语言或思想上的碰撞,所以导演虚构了两人的相遇,但这种虚构是合情合理的。张学良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到李大钊为报童阿晨的含冤而亡伸张正义、打抱不平,也许是这一次的相遇使张学良的政治军事观发生变化,这从他后来的军事策略上可以折射出来。当然,影片中运用他视角来刻画李大钊时所选择的人物是多样化的,不仅选择与李大钊比肩并行的人物,还选择与李大钊相对立的人物,如蒋介石、张作霖。蒋介石与张作霖二人在政治上并非同道中人,但是二者在对待李大钊的问题上态度却是一致的。蒋介石在张作霖发来的李大钊绞刑处决书上签字时就可以看出两人都想要置李大钊于死地,可见李大钊与蒋介石、张作霖已然站在了对立面。多事件视角下的革命者

8、形象。革命者 并没有过多着墨于角色心中无法抹去的自我怀疑、孤独、恐惧和困境,而是融入到人物的革命主流价值观和积极而铿锵的“呐喊”中。3从重大事件出发,以特殊时间节点为叙事主线,展现李大钊在不同事件中的角色身份转换,以此让观众更全面地了解李大钊的性格、品质、为人处世原则等。其一,在影片开头的开滦煤矿事件中,李大钊为“小煤油”的死亡感到无比痛心。“小煤油”的死亡激发李大钊带动工人们一起为“小煤油”以及为其他在工作中受到剥削的工友们讨回公道。工人们视死如归的精神和义愤填膺的呐喊,从屏幕里向外渗透,深深地感染着观众。这个片段折射出当时的社会对无产阶级的无情压迫,以及无产阶级暗无天日的劳苦生活。作为此次

9、运动的带头人,李大钊展现出了英勇无畏的性格,让观众看到了大爱、无私的革命者形象。其二,在俄国暴徒残忍杀害中国报童事件中,李大钊率先向外国人提出质疑、审问,并向当地警方讨说法。这一率先质问激发了广大群众心中对反动政府早已积累已久的厌恶、痛恨情绪,广大群众遂即与李大钊一起为报童讨说法。此次事件也反映出李大钊在群众中有强大的感召力与号召力。其三,在国共两党首次合作时,与国民党方面进行交涉的不是陈独秀而是李大钊,这是因为李大钊为人处世更为亲和,性格更沉稳,谈话更具有说服力。其四,当李大钊回归家庭时,影片的浪漫主义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视听语言上,滤镜柔和,色调偏暖,并以李大钊的回忆视角切入,给观众带来

10、温暖感。李大钊对待妻子尊重、理解、温柔,对待孩子更是体贴、照顾,演员的表演使心中有大爱也有小爱的革命者形象生动传神、有些有肉,导演也将李大钊家庭和睦的好家风传递得十分到位。总之,在不同事件中,李大钊始终胸怀大爱、心系百姓,始终是真真切切为百姓所想,为百姓所呼。这种革命者形象的塑造手法使人物形象十分接地气,拉近了革命者与普通人的心理距离,反而更容易在观众心中树立李大钊的伟大形象。反向塑造小人物形象。革命者 之所以大获成功,原因不只是中李大钊的形象深入人心,其中的小人物形象也让人印象深刻。影片并没有将过多的视线放置在表现李大钊内心情绪的波澜上,而是将更多的镜头对准了他身边的小人物,这种反向塑造小人

11、物形象的创作反而也很好地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如影片开头的开滦煤矿事件中死去的“小煤油”,虽然该人物没有台词,但是千千万万个被迫害的工人愤怒的呐喊,喊出了“小煤油”的冤屈、委屈,喊出了渴望公平的心声。这些呐喊同时折射出了工人艰苦的生活环境、恶劣的生存条件,也表现出了工人不畏强权、吃苦耐劳的性格。被俄国暴徒杀害的中国报童阿晨,虽然年纪轻轻但个性鲜明、领悟力强,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向往、对知识充满渴望的孩子,从他对待李大钊的态度可以看出是一个懂尊敬、知分寸的孩子。李大钊被捕入狱后,李庆天来解救李大钊。李庆天与李大钊是并肩同行的伙伴,从小就与李大钊相识且深受他的影响,长大后的李庆天积极投身中国共产党,为党的

12、事业牺牲,可见李庆天是一个有信仰、有追求、渴望正义、心中向善的人。李大钊革命者形象的成功塑造,离不开这些小人物的塑造,因为革命者形象大多恰恰就是在塑造这些小人物的过程中树立起来的。浪漫主义折射革命者形象。革命者 是利用影片的整体风格来展现革命者的形象,导演徐展雄说:“我是试图用影片的风格和形式来展现他的精神气质的,这也是影片为什么不是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作品,而是在某些段落中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或超现实主义风格的原因。”4影片表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这种风格带有一种诗意。如李大钊在狱中的时候,光线昏暗,唯有一束微弱的光亮从狭小的狱窗透来,李大钊借用这一束微弱的光亮,对着墙壁舞动着自己的双手,墙壁上

13、遂即出现翩翩起舞的“蝴蝶”。这一幕折射出李大钊的豁达心态,哪怕狱中环境恶劣,他也依然保持乐观。心中有信仰,就不惧黑暗,心中有阳光,就会找寻阳光的方向。昏暗监狱与微弱光亮,恶劣环境与心中信仰,虽然没有解说,没有旁白,但这些强烈对比无一不在歌颂着信仰的可贵。文艺直通车热播冷评53声屏世界2023/2下SHENGPINGSHIJIESHENGPINGSHIJIE叙事手法革命者 把叙事的终点停留在李大钊去世的时刻,讲述的是 1912 年至 1927 年发生的故事,所以在叙事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性,即带着枷锁叙事,但这个枷锁反而成为推动影片叙事的因素。影片运用倒计时来增强故事的紧迫感,营造紧张的叙事氛围,

14、提高了观众对叙事时间的感知。影片以李大钊被执行绞刑的时间开始倒计时,并且选择了 1921 年至1927 年间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作为叙事节点。在展现这些事件时,影片采用了非线性叙事手法以及蒙太奇剪辑手法,增强了影片的叙事性和浪漫色彩。非线性叙事与蒙太奇。以李大钊被执行绞刑的时间,作为时间轴的起点和终点进行叙事,选择重大事件作为叙事节点,如开滦煤矿矿工和报童被杀、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与毛泽东在景山上的约定、绞刑架上的慷慨赴义,但这些节点在影片中的叙述并非平铺直叙,简单拼接。比如当讲述在狱中的李大钊时,利用李大钊的回忆镜头秒切到了他宣传新思想的场景,结合慢镜头的表现方式,展现了他的

15、意气风发、慷慨激昂。又如,当狱中警官正对李大钊进行残酷审问时,镜头下一秒就切到了张作霖作出绞杀李大钊决定的镜头,这个镜头解释了李大钊的牺牲是各方势力争斗的结果。比如影片利用音乐进行情节过渡、情绪渲染,当狱中的李大钊哼唱起 国际歌,镜头下一秒就切到李大钊护送陈独秀赴沪场景,两人坐着马车奔波,李大钊、陈独秀放声歌唱国际歌,并且誓要创建一个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的党。这个片段是全片的高潮之一,充分展现了二人的豪情壮志。这种非线性叙事方式借助蒙太奇的剪辑手法,大大削弱了顺序叙事的枯燥感。隐喻背后的象征意义。革命者 使用隐喻的手法增加影片的层次感。如张作霖将李大钊的绞刑处决书放置天平上,放处决书的一端被

16、压低,不平衡的天平隐喻李大钊的牺牲是无法挽救的。在影片结尾处,导演安排了一段极具浪漫色彩的跨时空对话,即十一岁的少年李大钊开着火车向朝阳驶去的场景。这一场景隐喻着李大钊生是为追求真理而生的,也必将为追求真理粉身碎骨。在张作霖与蒋介石的故事方面,第一个镜头是金碧辉煌的上海电影院,此时电影院正在播映党同伐异,而 党同伐异 是蒙太奇运用的集大成之作。此处既隐喻 革命者 采用了大量的蒙太奇剪辑手法,也隐喻政治场上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排除异己的残酷斗争。结语本文以 革命者 为例,探讨新主流电影对革命者形象塑造的创新表现,以及以人物为中心的革命电影在叙事手法上的创新。新主流电影一改主旋律电影在人物塑造时惯用的“伟光正”手法,而是采用亲民化的塑造方式,让观众从仰视革命者到平视革命者。在展现革命者个人形象时,首先是利用各个重大节点事件,展现李大钊的号召力、感召力、动员力,表现他的无私与大爱;其次是利用他视角的方式,展现他人眼中的李大钊是视书如宝的、渴求知识的、有信仰、心中有光的人;最后,影片采用浪漫主义风格,是因为李大钊是一个内心充满浪漫的人,革命者拥有无比坚定的信仰不就是一种浪漫吗?单人影片在叙事时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