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 介 批 评前言、课程介绍使用教材: 雷跃捷 :媒介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参考书: 王君超:媒介批评起源标准方法,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 刘建明:媒介批评通论,中国人们大学出版社,2001年。 李岩:媒介批评立场 范畴 命题 方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 潘知常、林炜:传媒批判理论,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一讲 媒介批评的含义、对象与起源一、媒介是什么? 媒介是工具 媒介是文化 媒介是权力 媒介是文本 二,什么是媒介批评(Media Criticism) 这是1999年7月的一个晚上,电视剧还珠格格(续集)正在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播出。屏幕前,一对青年夫妇因为看电视
2、剧而引发了一场争论。 丈夫:这么俗的东西你也看,再看就关电视! 妻子:什么,俗?这在古装戏里算是好的了。嫌俗,你拍一部不俗的给我看看! 丈夫:哼!你看戏里面唱的都是些什么词。“你是风儿我是沙”,我看歌词应该改成“你是疯子,我是傻子”! 妻子:电视台也疯了傻了?人家可是花了55万元一集高价买断的。 丈夫:那是电视台媚俗!没品位!媒介批评就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批评,是对媒介产品以及媒介自身所作的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媒介批评是一种理论思维,依托某种思想理论对媒介进行分析。三、媒介批评的对象 新闻媒介 媒介现象 媒介行为 媒介从业者 媒介产品 四、媒介批评的起源 媒介批评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它是人类从
3、事的一种社会活动,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它和新闻传播活动同步产生,经历了运用口头形式的批评运用文字形式的批评运用印刷手段的批评运用电视手段的批评运用网络手段的批评。它的起源如同新闻的起源一样,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产生了。第二讲 媒介批评理论的学术背景和思想资源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研究理论一、本雅明艺术的机械复制促进平等 1936年发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大众传播媒介具有平等主义推动力,照像、电影等机械复制手段把原来只给少数人欣赏的艺术作品带给众多的人。” “艺术的机械复制改变了大众对艺术的关系这里,进步行为的特征在于,在行为中进行光照和体验的快感与行家般的鉴赏态度有了直接的密切关联,它是一种重
4、要性的社会标志。”“他把媒介带来的自由潜能放在当前局面下各种力量的运作这个语境中加以考察。他既不把媒介作为资产阶级残渣碎砾而弃之不理,也不把媒介的到来作为乌托邦的肇始而大唱赞歌。”马克波斯特评语二、阿多诺、霍克海默文化工业文化工业无情的一致性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1974)中,专列“文化工业:欺骗大众的启蒙”一章,提出了“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概念,以明确地揭示出大众媒介,尤其是电子媒介所传播的文化,并非是大众自发产生出来的,而是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出来的。 “身处高层的人不再有兴趣隐瞒垄断:暴力越是公开表现出来,权力越是增长。电影和广播不必再伪装成艺术,宣传它
5、们仅仅是商业是为了营造一种意识形态,以此为他们故意制造垃圾的合法性辩护。它们因此自称为工业;而且当他们的董事长的收入被公开以后,就很少有人怀疑这些文化制成品的社会效用了。”文化工业:欺骗大众的启蒙 “垄断之下所有的大众文化都是完全相同的”,“宏观和微观层面的惊人一致所呈现的是人和他们的文化模式:普遍事物和特殊事物之间虚假的同一性。”“那些抵御中央控制的需求早已被置于对个人意识的控制之下。” 文化工业:欺骗大众的启蒙2、媒介系统在整体上和每个部分上都是整齐划一的。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认为,现在,文化留在任何事物上的印记都是一样的。电影、收音机、杂志等媒介构成了一个系统,这一系统在整体上和每个部分上
6、都是整齐划一的。 消费者常常在研究机构的图标中以统计数据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依照收入状况被分化成不同群体,分成红色、绿色和蓝色等区域;这样,技术就被用于各种类型的宣传了。 这种文化工业的宣传,是“等级化的批量生产”,是“经济选择机制的一部分。”3、广播否决了任何自由的可能 广播使人们变成了纯粹被动的听众,被“私有台的所有者否决了任何自由的可能性。” “所有的拜物化听众中,电台发烧友也许是最彻底的。他听到什么、甚至他是怎么听到的,都与他毫无关系;他只在于他在收听节目这一事实本身。”“由于传播的机械性,退化的听觉因此与制作紧密相连。”论音乐中的拜物特性及听觉的退化4、电视大大加剧艺术品的贫乏“电视的
7、影响将会是巨大的,并会大大加剧艺术品的贫乏,以至于在将来,罩在工业文化产品上的轻薄面纱将会被得意洋洋地揭去,而以嘲弄的方式实现瓦纳格的总体艺术作品之梦即将所有艺术融合在一件作品中。它的同一性变成了它独特的内容。这一过程整合了所有的生产要素。这是资本的胜利,已经深深地在那些工作于生产线上的被剥夺者的心灵中刻上了印记。”阿多诺电视与大众文化的模式“现代大众文化的重复性、雷同性和无处不在的特点,倾向于产生自动反应并削弱个体抵抗力量。”“现代大众媒介的受众越是显得涣散,越是不善表达,大众媒介就越易实现他们的一体化。” 阿多诺电视与大众文化的模式“当今绝大多数电视节目都旨在生产那种自鸣得意、心智的消极被
8、动以及愚昧轻信,而这一切似乎正中集权主义教条的下怀,尽管这些节目浮浅的表面意义也许是反集权的”,“影视俗套越是在文化工业的目前构制中物化和僵化,人们就越不太可能以经验的进步改造他们的先入之见。” 阿多诺电视与大众文化的模式三、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1964年出版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使马克库塞成为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和欧洲学术运动中受人崇拜的人物。当代工业社会是“病态社会”,大众文化的兴起是极权主义的伪装,人们在主题一致的大众文化中丧失了否定和批判现存社会的第二向度,沉溺于看似丰富多样的大众文化产品,成为仅仅屈从于现存社会制度的单向度的人。四、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特色 1、社会批判理
9、论对当代实证主义的哲学方法论持鲜明的反对态度,这种理论价值取向表现为法兰克福学派对工具理性的激烈批判。 2、坚持主体与客体统一的辩证法,强调主体性,在对象上关注人的意识,社会批判理论本质上是一种人本主义理论。 3、继承和吸收了青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社会批判理论将批判的对象最终定位在一切束缚人和统治人的异化力量或物化力量上。五、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 1、社会批判理论以异化理论作为剖析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反人道的武器,这为后世的媒介批评理论提供了一种批判的范式。 2、社会批判理论以对“技术理性”的批判,作为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将科技进步用于迷惑被统治阶级意识的利器,这为后世的媒介批评理论开
10、展对“媒介工具崇拜”的批判提供了思想资源。 3、社会批判理论站在“高雅艺术”的立场上,对大众文化给文化艺术带来的异化作精英式的批判,这对后世的媒介批评理论展开对大众文化的批判,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4、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发展到后期,其批判指向发生了转变,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第二代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判,开始由中心转向边缘。这为文化研究思潮的兴起 和发展打下了理论基础。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 哈氏所谓公共领域,指的是一个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市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言论,不受国家的干涉。 通俗地说,就是指“政治权力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
11、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 公共领域最关键的含义,是独立于政治建构之外的公共交往和公众舆论,它们对于政治权力是具有批判性的,同时又是政治合法性的基础。 “公共领域说到底就是公众舆论领域”。 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推进市场经济发展的中国情境下,公共领域作为一个有待实现的目标,具有研究和借鉴意义: 首先,一个合理而健康的国家应当努力营造一个公私分明、自由和责任界限清晰的社会。 其次,现代法治国家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媒介环境,使传媒与国家、社会和公共形成良性互动,维系民主与法治; 第三,传媒应明确和维护自己的社会公器角色,成为公众的信息平台和公共论坛,防止在不良政治和经济势力的侵蚀下退化。 第
12、四,传媒所传递的是社会中负责任的成员的理性的和批判性的声音,而不是非理性的和被操纵的意志。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 1964年,理查德霍加特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创立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The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简称CCCS)。霍加特担任该中心主任5年后,1968年,斯图亚特霍尔接任主任。中心第三任主任是1979年接任的德理查德约翰逊,第四任主任是乔治洛伦。20世纪80年代末,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扩展为文化研究系,担负了向本科生讲授文化研究课程的任务。 该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被国际公认为是文化研究发源地,与法兰克福学派鼎立而被称为伯明翰学派。许多
13、具有国际声誉的从事文化研究的知名学者如雷蒙 威廉斯、斯图亚特 霍尔、托尼 本尼特、珍妮 沃勒凯特、约翰菲斯克等都曾经在这里工作过,并且伯明翰学派曾一度成为文化研究的代名词。一、理查德霍加特与文化的用途 采用社会学、政治学和文学批评的多重视角,把通俗报纸、杂志、流行音乐等大众文化现象当做一个个文本,进行文本分析和批评。乃文化研究的开山之作。 在文化的用途中,霍加特详尽地描述了工人阶级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工人们常在的小酒馆、工人俱乐部,工人们的体育活动、语言习惯、私生活、家庭和性别关系,工人中流行的报纸、杂志及上面刊载的各种故事等等。主要的观点有: A、工人阶级的艺术基本上是一种“展示”(而不是一
14、种“探索”),是对已知事物的一种表现。 B、高度评价报纸、杂志、廉价小丛书等大众传媒上登载的各种故事,认为“给人最强烈的印象就是它们非同寻常地忠实于读者生活的细节”,“主要是忠实地记叙普通生活中有趣的或令人担忧的琐碎事件。” C、对战后的美国式大众娱乐文化的堕落不抱好感。认为美国的新式杂志“也强调金钱权威,它更着迷地关注大众人格,比如工业巨头的同性恋妻子,或无线电和电影明星,也有嬉戏的家庭生活和相当顽皮或古怪的举止”。霍加特批评美国电视、流行音乐、犯罪小说等是文化赝品,缺乏在大众生活、文化经验中有机的、牢固的根基。总的观点是: 原来的“人民的”文化正受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式的“新生的大众文化
15、”进攻,“新生的大众文化”“比起被其替代的淳朴的文化在一些重要的方面显得不那么健康”。 二、雷蒙德威廉斯与漫长的革命 雷蒙德威廉斯,1921年1987年。1961年出版了漫长的革命。当代英国最具影响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公认的文化研究奠基者。 在其代表作漫长的革命中,威廉斯通过对工业革命以来欧洲发生的一系列变革的更深入的思考,摒弃了庸俗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认为文化变革与经济变革同样是基本的。 “我们习惯了用政治和经济的术语来描绘我们的整个日常生活但作为一个经验的问题,人和社会并不局限于权力、财产和生产。他们对经验的描绘、学习、说服和变换的关系同样是基本的。”雷蒙德威廉斯提出了文化的三种定
16、义: A、“理想的”文化:“就某种绝对或普遍的价值观而言,文化是人类完善的一种状态或过程”。 B、“文献式”的文化定义:“文化是理性和想象作品的主体,这些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详细地记录了人类的思想和经验。” C、“社会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对一种特定生活方式的描述,这种描述不仅表达艺术和学问中的某些价值和意义,而且也表现制度和日常行为中的某些意义和价值”。 威廉斯关于文化的最后一种定义,奠定了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为文化研究未来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根据这种定义,文化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阐发某些伟大的思想和艺术作品,而且是阐明某种特殊的生活方式的意义和价值,理解某一文化中“共同的重要因素”。 文化的
17、“社会”定义不仅涵盖了前两种定义,而且包括了被前两种定义排斥的,在很长时间里根本就不被承认是文化的众多内容,它们包括“生产组织、家庭结构、表现或制约社会关系的制度的结构、社会成员借以交流的独特方式等等”。三、斯特亚特霍尔与电视话语中的编码和译码 斯特亚特霍尔1932年出生于牙买加一个有色人种的中产阶级家庭,1964年来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1973年发表代表作电视话语中的编码和译码。 在编码/译码中,霍尔批评了“传者信息受者”的线性传播模式,提出以另一种方式思考传播过程,即“把传播过程看作是一种结构,几个相互联系但各不相同的环节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再生产之间的接合产生,并一直支撑着这
18、种结构” 。 霍尔认为,话语的意义和讯息,是由话语的横组合关系链内的代码操作构成的。但电视信息的编码和译码的代码却并非是完全对称的。 “译码使用地代码和编码使用地代码之间的不相符,一方面与电视传者和受众之间的关系及地位构造上的差异有很大关系,但另一方面,也与讯息转化成话语形式及话语形式转化成其他形式时,信源和信宿的代码之间的不对称性有关。人们称作歪曲或误解的现象,恰恰是由交流双方之间缺乏对等性所造成的。再说一遍,这界定了讯息在进入和离开其话语环节时的相对独立(但不乏明确)性”。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开拓了伯明翰学派的一个研究传统,即对大众文化消费者主体阅听人的研究。在他看来,阅听人在解读电视讯息时
19、会建构起三种立场:主导霸权立场、协商立场和反对立场,这三种立场带来三种取向的解读:偏好阅读、协商阅读和对立阅读。 四、小结:伯明翰对大众文化的积极关注及意义 从霍加特、威廉斯到霍尔,英国当代文化研究的发展,经历了李维斯精英文化思想影响挣脱李维斯主义的影响,重视来自“人民的”日常生活的研究注重对大众文化研究的过程。 他们的理论著作,批判了庸俗的经济决定论和阶级决定论,强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所起的关键作用,同时更把文化从传统的狭隘的精英文化的定义中解放出来,把它理解为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这样就为文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扫除了理论上的障碍。重新界定了文化的内涵,确立了文化的社会地位 它是一种扩展型的文
20、化定义,具有丰富的人类学内容,运用这种扩展的文化定义可以使亚文化、大众文化和生活方式等等研究合法化,并为这些研究找到有力的理论依据。认为大众文化是对精英文化的一种反拨,消解了高级艺术与大众文化的区别 不同于法兰克福学派立足于文化精英的审美立场上衡量、谴责大众文化,伯明翰学派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关注平民阶层的日常生活和普通大众的审美趣味,强调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地位和功能,倡导与现代大众传媒密切相关、与精英文化截然相异的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是自下而上产生出来的,大众的日常生活能够拥有不同于贵族精英的审美趣味。3、关注传媒受众,强调民众在接受“文化工业”产品时的创造性,建构具有能动性、主动性、批判
21、性的阅听人主体。菲斯克认为,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的价值就在于把分析的重点从文本研究转向了阅听人研究,也即受众研究。因而也成为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最具重要性的转折点。电视工业首当其冲的要务便是生产商品化的观众伯明翰学派的著名学者约翰菲斯克在其颇具代表性的修正主义文化研究著作理解大众文化中,提出了“两种经济”的理论,所谓两种经济,菲斯克说,一是“金融经济”,一是“文化经济”。菲斯克以电视作为文化工业的范例,阐述了他的两种经济理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电视节目作为商品,生产和发行于这两种平行而且共时的经济系统之中,其中金融经济注重的是电视的交换价值,流通的是金钱;文化经济注重的是电视的使用价值,流通的是意
22、义和快感。第三讲 西方的媒介批评实践 西方的媒介批评始于封建社会末期或近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批评主要针对封建专制的新闻政策。 对报刊进行严厉的讽喻,在17世纪的法国尤为盛行。同中国古代新闻批评截然不同,西方市民社会的思想自由和近代报刊业几乎是同时孕育的,一批报刊批评家揭露报纸和富人勾结在一起欺骗大众,没有遭到严酷的弹压。一、新闻批评的产生 从17世纪中期开始一直到18世纪末期的100多年时间里,法国新闻处于特权制的统治之下。当局借助行会组织和详细的规章制度,对印刷和发行实施管制,限制报业的发展。名目繁多的审查压制了记者的自由。 当时法国的喜剧作家博马舍在费加罗的婚礼中,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对吹毛求
23、疵的审查制度进行了无情的谴责: “只要我的写作不谈当局,不谈政治,不谈道德,不谈当权人物,不谈有声望的团体,不谈歌剧院,不谈别的戏园子,不谈任何一个有点小小地位的人,经过两三位检查员的审查,我可以自由付印一切作品。我因为想利用这个可爱的自由,所以宣布,要出版一种定期刊物,我给这个刊物取的名字是废报,以为这样就可以不和任何报纸引起竞争了。” 在资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创办了大量报刊,相互攻击、谩骂成为资产阶级政党报纸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出现了一批正直的媒介批评家,对报刊职业道德的堕落进行抨击,媒介批评一度达到高潮。他们针对报纸的谬误发表意见,揭示了新闻活动的基本规律,奠定了早期的新闻观念。
24、“若由我来决定我们是 要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还是没有政府的报纸,我会毫不犹豫地立即回答:我宁愿要后者。”美国杰弗逊 在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西方两位最杰出的报刊批评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在对资产阶级报刊作深刻批判的同时,也揭示和分析了其带有报刊活动应遵循的客观规律,并实事求是地加以肯定。 A、资产阶级鼓吹新闻出版自由是为了本阶级的私利; B、资产阶级报刊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 C、对一些资产阶级报刊用耸人听闻的写作手法招徕读者的做法予以批判; D、对一些资产阶级报刊常常缺乏骨气、缺少品德的报格予以痛斥; E、对资产阶级报刊违背“客观”、“真实”的原则予以揭露; F、对资产阶级报刊活动一些带有新闻
25、传播普遍规律的东西加以肯定。如注重时效性、新闻的信息量,注重提供权威的新闻和评论以引导和影响舆论。二、当代美国的媒介批评实践 在西方国家,美国是开展媒介批评最典型的国家,也是最好的国家。社会上出现了专门的新闻评论家,而且在新闻机构内部设有专门的新闻批评记者和编辑。60年代后期,一些报纸开始有意识地评论或报道报纸,“报评”以新闻的形式出现在报纸上,由出色的记者从事严肃的、实事求是的评判和自我批评。(一)、美国的媒介批评体制 美国的新闻业有着完整的制约和监督体系:法律规范、政府管理、行业自律、媒介批评。 美国的媒介监督组织体制由四个方面组成: 行业外监督组织的批评;媒介行业内部的批评;新闻委员会和
26、业内专家组织的批评;个人的批评。1、行业外监督组织的批评 影响较大的组织主要有二:一是美国的“媒介研究中心”;二是“公正和精确报道”组织(FAIR)。 FAIR是美国业界外媒体监督组织中非常重要的机构。它的主要工作是针对媒介的偏差现象及审查制度提供有具体资料作为根据的批评。通过批评那些置大众的利益,少数的、不同的意见于不顾的媒介行为,来彰显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精神。2、媒介行业内部的批评新闻评论 主要由媒介专家为媒介行业撰写。在高校建立专门的媒介批评刊物,通过批评文章开展媒介监督活动。 1961年在美国哥伦毕业大学成立的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作为美国最早创立也是最知名的全国性媒介批评刊物,是行业内媒
27、介批评的典型代表。3、新闻委员会和业内专业组织的批评 1909年成立的职业记者协会是美国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全国性新闻组织。其下设机构道德委员会,以监督记者行业操守、倡导道德规范为使命,是专业性组织对媒介进行监督的一种代表类型。 道德委员会通过制定严格的职业道德条例、开辟道德热线、召开各种会议和活动宣扬职业精神研究和监督媒介。4、个人的批评 热衷于媒介批评的社会人士,通过建立自己的个人网站,开展媒介批评,也成为美国媒介监督体制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二)、媒介批评的主要内容 1、批评媒体的兼并与垄断 媒介集团的大规模兼并致使媒体所有权高度集中,媒体为少数人掌握,破坏了媒体声音的多元性。严重威胁
28、到新闻的独立性,削弱了社会的民主。 独立的媒体是民主社会的基本标志之一。联邦通讯委员会应确保媒体为公众服务。 2、批评广告商对媒介的影响 媒体在报道有关他们的广告商的新闻时,应该注意保持报道的全面和平衡性。3、批评政府对媒体的控制 美国媒体在报道重大事件时,常常不敢有悖政府的方针政策。政府对媒体的控制不仅明显地表现在对战争和外交事务的报道上,而且还表现在对一些国内争端的报道上,如政党之间的争斗。4、批评通讯政策的不合理性 政府鼓励民主讨论的政策越来越少,而保护媒体投资者利益的政策越来越多,这些越来越多的政策有利于媒介的垄断与兼并,遏制了新鲜的、多元的声音的传达、新闻的质量。5、批评党派之间的偏
29、倚报道 对存在于美国媒体中的党派偏倚报道予以批判。认为这样做的后果将会导致新闻报道的极度不平衡。6、批评新闻审查制度 新闻审查不仅仅是政府的专利,除了来自政府的审查之外,媒体还要同时接受其所属媒介集团的审查。7、批评媒体片面追求轰动效应 由于受利益的驱动,许多媒体将报道的重点放在骇人听闻、煽情的新闻上,专门报道那些与大多数人的生活毫不相关的奇异的人和事,配以引人入胜的情节。批评媒体不负责任、不讲新闻道德的做法。依靠“小报式肥皂剧”获取高额回报,抑或刻意夸大其词,追求骇人听闻的效果。8、批评媒介公关产业 针对记者不独立撰写稿件,千方百计利用关系弄到新闻发布会的稿件稍作修改、或者剪辑现成的宣传推广的影像资料充当新闻,认为媒体和它所报道的行业之间的这种相互依托的关系,破坏了新闻的声音的多元化,损害了新闻的独立性,对媒介自身及公众都相当无益。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