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学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古代中外文明的历程课时跟踪检测12.doc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35854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学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古代中外文明的历程课时跟踪检测1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3学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古代中外文明的历程课时跟踪检测1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3学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古代中外文明的历程课时跟踪检测1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3学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古代中外文明的历程课时跟踪检测1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3学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古代中外文明的历程课时跟踪检测1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3学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1古代中外文明的历程课时跟踪检测12.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时跟踪检测(一)(建议用时: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3安徽合肥质检)尚书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据下表可知当时(C)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尚书梓材A出现了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 B神权色彩异常浓厚C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 D儒家思想已经形成解析 观察理解表格中的四则材料的内涵,其共同点都强调民的重要性,故选C项;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出现于明清之际,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的是民意,没有体现神权色彩,排除B项;儒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末期,而材料是商

2、周时期,排除D项。2(2023河北石家庄高三摸底)分封制奠定了先秦诸国文化相互作用与运作的基本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秦汉为代表的华夏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与后来面貌。材料中的观点认为分封制(B)A确立了古代中国疆域基本格局 B为后世中华文化发展打下基础C加强了国家对人们思想的控制 D加速了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解析 根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秦汉为代表的华夏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与后来面貌”可知,材料中的观点认为分封制为秦汉以后中华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故选B项;先秦时期中国的疆域尚未确立,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而不是国家对人们思想的控制,C项错误;封建大一统局

3、面形成于秦王朝建立以后,D项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3(2023安徽宣城调研)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给贵族作为封地,而是直接派行政官员去管理。该现象说明当时(C)A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变革 B兼并战争加速了统一的步伐C传统的政治体制正在瓦解 D诸侯王国积极推广郡县制度解析 题干反映的是郡县制的开端,传统的分封制正在瓦解,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对新得到的土地进行管理,土地仍归周王所有,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兼并战争的影响,排除B项;春秋时期,郡县制并没有得以推广,排除D项。4(2023河南洛阳一模)战国授田制是一种由国家掌握地权,并按一定标准将土地分配给个体农户耕种,直接向

4、农户征收赋役的土地分配形式。这一制度的推行(D)A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强化了君主集权统治 C巩固了土地国有制度 D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析 据材料“按一定标准将土地分配给个体农户耕种,直接向农户征收赋役”可知,这一措施打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D项;由材料“国家掌握地权”可知是土地国有制,排除A项;君主集权出现在秦统一六国之后,排除B项;土地国有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战国时期土地国有制度逐渐被地主土地私有制取代,土地国有制逐步瓦解,排除C项。5(2023湖北鄂东南联盟学校联考)荀子富国篇认为“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夫天地之生万物也,

5、固有余足以食人矣”。这主要反映了(C)A五谷为主要种植作物B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C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D人定胜天的哲学思想解析 据材料“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可知,反映了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C项;材料强调耕作方式而不是种植作物, A项错误;从材料“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可知没有女织, B项错误;材料“人善治之”表明人的作用但没体现“胜天”, D项错误。6(2023安徽 “皖南八校”二次联考)韩非子在五蠹中把以往的历史时期划分为上古、中世、当今三个阶段,说“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这实际上表明韩非子(C)A认识到历史的变化 B要求继承历史传统 C要求国策与时

6、俱进 D抨击社会礼崩乐坏解析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表明不同的时期应有不同的政策,故选C项;“划分为上古、中世、当今三个阶段”,但他之所以划分是为了区别不同的时代应有不同的政策,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对传统的继承,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对社会的描述,不能判断社会的情况,排除D项。7(2023广东清远质检)秦将岭南以南桂阳县(今连州)划归长沙郡,同时将岭南以北的镡城(位于今湖南怀化境内)划归岭南的象郡。这种行政区划的主要原因可能是(D)A促进地区间相互交流的需要 B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C平定岭南,扩大领土的需要 D强化地方治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解析 据题干可知,将整块岭南

7、分属两个不同的郡,削弱了地方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将整块岭南分属两个不同的郡,有分割地方、削弱势力的成分存在,排除A项;题中所讲并不能说明是出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排除B项;只是将岭南分别划归两个郡来管理,并没有扩大领土,排除C项。8(2023湖南株洲质检)重视品行的孝廉察举是两汉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东汉初年,政府开始实行“授试以职”制度,无论是孝廉察举或公府辟召,都要先经过一年到十年的吏员试用期才有资格。这种变化(A)A强化能力考察的因素 B有利于扩大官吏来源 C能够增强社会流动性 D有助于强化中央集权解析 据题干可知,两汉时期,通过试用期的表现,来确定官员的录取结果,表明

8、更加看重实际的工作能力,故选A项;题干主要论述对已经纳入官员候选对象的考查,不是增加候选对象,排除B项;题干并没有强调增强社会流动性,排除C项;题干与强化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项。9(2023广东揭阳一模)秦朝时期,秦始皇明令将“贾人”与“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等归为同类,并将他们充征(服徭役)或戍边。这反映了秦代(D)A劳动力极其缺乏 B社会等级森严 C徭役比较繁重 D厉行抑商政策解析 据题干可知,秦始皇把“贾人”与“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等归为同类,可知商人在秦朝地位非常低下,这反映了秦朝的“抑商”政策,故选D项;题干提及秦朝时期,把商人“充征(服徭役)或戍边”,不能推理

9、为当时劳动力缺乏,排除A 项;题干没有涉及社会等级问题,排除B项;秦始皇明令“贾人”服徭役是其抑商政策的表现,排除C项。10(2023广东六校二次联考)如图为西汉农业分布图。图中信息反映出当时 (B)A铁犁牛耕在东北地区普遍使用 B西南巴蜀地区的农业得到开发C曲辕犁推动黄河流域农业的发展 D主要农业区分布取决于水利工程解析 据材料中的分布图可以看出,西南的巴蜀地区在西汉时期是全国主要的农业地区之一,即表明这一时期这一地区的农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故选B项; 据材料分布图可看出,东北仅仅在辽宁地区有区区一个耕牛图标而已,远远谈不上普遍使用,排除A项;曲辕犁在中国出现是在唐朝时期,排除C项;水利设

10、施只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而非决定因素,排除D项。11(2023河南天一大联考二模)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币。文帝时“盗铸如云而起”。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全国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汉武帝的举措意在(A)A强化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 B打击猖獗的私铸钱币者C推动盐铁官营政策平稳实施 D消除诸侯国割据的基础解析 依据材料,“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全国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这是把地方的铸币权收归中央,从而强化了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故选A项;打击猖獗的私铸钱币者是汉武帝实施的措施而非措施的目的,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经济政策是货币官铸,与盐铁官营政策实施无关,排除

11、C项;消除诸侯国割据的基础的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排除D项。12(2023广东广州调研)史记中没有记载董仲舒参与朝廷重大事务集议决策的事,但汉书和后汉书对此却有记载。这表明(D)A司马迁对董仲舒的评价更客观 B汉书后汉书的记载更准确C汉武帝时期儒士参政成为常态 D儒学地位上升影响了史学家的写作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儒学开始成为正统思想,从此以后儒学地位上升,汉书和后汉书记载董仲舒参与朝廷重大事务集议决策,表明儒学地位上升影响了史学家的写作,故选D项;司马迁和董仲舒都生活在汉武帝时期,儒学刚成为正统思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不是记载的准确与否,而是出现不同记载的原因

12、,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史书中对董仲舒参与朝廷重大事务集议决策的事有没有记载,不是儒士参政的问题,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7分)13(2023河南开封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人的觉醒的时期。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一些士族因为种种原因往往离弃宗国,避入他邦,重新入仕,加入到异姓大夫的行列中。不仅贵族、游士弃宗族而不顾,就是普通民众也开始试图离开宗族和家长,他们积聚私财,分家另过,逐渐形成不同于大家族的小家庭。春秋时期,人们对于人性问题的探讨尚未达到哲学的高度,孔子本人也很少谈到人性问题,战国时期,则出现了

13、“性善”“性恶”“性无善恶”三种代表性的观点。冯雪俊、高锦花论春秋战国时期人的觉醒材料二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崇尚自然、超然物外而风流自赏的生活方式。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提到,魏晋时期是“人的觉醒”时期。而这种觉醒带来的是自由,是对个性的张扬,是对自我意识的突出。宗白华先生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吴玉娟以“人的觉醒”为主线的阮籍玄学美学研究材料三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坚定地提出:“中国数千年之腐败,其祸极于今日,推其大原,皆

14、必自奴隶性而来。不除此性,中国万不能立于世界万国之间,而自由云者,正使人自知其本性,而不受钳制于他人”。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了,然而,所有的“黑暗”与“罪恶”非但没有根除,反而卷土重来。孙中山说:“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这使孙中山从不遗余力地奔走于革命事业转而冷静地思考中西民族性的差异,探索在中国进行更为必要的“心理建设”的途径。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说道:“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谢毓洁试论近代中国“人的觉醒”(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人的觉醒”的变化。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人的觉醒”的时代背景

15、。(10分)(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三人的共同认识,并分析近代中国“人的觉醒”的背景和意义。(15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变化,从对鬼神的态度、与宗族的关系和对人性的探讨三个角度分析;第二小问时代背景,客观上从魏晋时期的政治和思想着手,主观上结合知识分子本身的思想变化。第(2)问第一小问共同认识,把人的解放和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相结合;第二小问背景,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回答;第三小问意义,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角度回答。答案 (1)变化:从专注于鬼神到专注于人事;从依靠宗族国家到依靠自己生存发展;对人性的探讨逐步深入。时代背景:汉末以来的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知识分子对现实的不满;佛道的传播,儒家伦理受到冲击;在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下,士大夫转求个性自由和自我意识。(2)共同认识:都认识到人性解放对社会变革、救亡图存的重要意义。背景:近代中国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知识点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