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92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第39卷)2023年第1期 Journal of Yuxi Normal University Vol.39 No.1 Jan.2023汉籍所见滇省“鱼”的地方性知识朱和双(楚雄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云南 楚雄 675000)关键词 滇省特产;抚仙湖;鱼;地方性知识;饮食记忆 摘 要 明清汉籍中常见的“鲌鲜鱼”和“蜣蜋鱼”“蜣螂鱼”“康郎鱼”“漮鱼”“鱇鱼”等读音很相近的概念,随着康熙字典的编纂及其传播而逐渐被“鱼”所取代。抚仙湖沿岸的渔民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获得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地方性知识。“鱼”作为一种产量相对稳定的土著鱼类在滇省的饮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历代的
2、文人骚客们更是不厌其烦地将该鱼种的独特性增添到华夏饮食的记忆空间。新中国成立以后,因“鱼”的写法稍显繁琐,比较简化的“抗浪鱼”概念逐渐被使用。中图分类号 C913.3;Q178.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9506(2023)01-0092-10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云南抚仙湖周边的 3 个县(即江川县、澄江县和华宁县,其中“江川县”现已改为“江川区”)新编的地方志书中分别使用了 3 个概念指称该地特产,即“鱇鱼”(见 澄江县志)、“鱼”(见江川县志)和“抗浪鱼”(见华宁县志)。实际上,这三个汉语词汇的读音相近,仅是记音用的汉字不同,它们都是现代鱼类学家命名的抚仙湖“鱇白鱼”
3、的别称。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科普宣传对地方性知识的漠视或排斥是难以避免的缺陷,比如中国科学院及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网站发布的“云南珍稀鱼类简介”都说鱇浪()白鱼 Anabarilius grahami(Regan)为鲤形目鲤科鲌亚科白鱼属,俗称“白鱼”或“抗浪鱼”,属中国特有鱼类,仅产于抚仙湖,被誉为“云南四大名鱼”之一。其体细圆且稍侧偏,呈银白色,背部较暗,喜水质新鲜、含氧量较高的水域环境,为中上层鱼类,集群活动于开阔水面;以浮游动物为主要食料;每年 68 月间游向入湖的溪流产卵。其个体虽小,但肉质细嫩,且刺软鳞小,香味可口,是广大群众喜爱食用的鱼种之一。将其腌制成干品,放置一年不变味,可
4、供烧烤煎炸食用,别具风味,为云南鱼类中的上等佳品。2011 年 8 月,云南省农业厅组织开展了“云南六大名鱼”的评选活动,鱇浪()白鱼入围候选品种。该年 10 月 17 日,云南省农业厅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云南六大名鱼”的评选结果,鱇浪白鱼成功入选,“云南六大名鱼的参评条件,一是属云南特有鱼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品质优良,有一定种群规模、市场前景好的品种;二是社会认知和了解程度较高,受到群众和消费者的广泛好评”。2016 年,“抚仙湖抗浪鱼”获得了农业部颁发的 作者简介 朱和双,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历史人类学、“滇学”概念史与滇省稀见汉籍的整理。张茀:“鱇鱼抚仙湖特产,俗写作抗浪
5、鱼。鱇鱼成鱼皆有洞,鱼洞皆在海(抚仙湖)边石穴中。二字,当是取此石穴意。今从云南省志动物志写作鱇鱼。”参见:张茀.澄江方言志 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143.云南名畜名禽名鱼评选网上投票 N.云南日报,2011-08-16(9).云南省农业厅渔业处.云南评出六大名鱼 J.渔业文摘,2011(5):34.93 朱和双:汉籍所见滇省“鱼”的地方性知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编号 AGI01873)。为了让读者们更全面地了解抚仙湖抗浪鱼的前身鱼的历史面貌,笔者尝试对汉籍所见该鱼种的地方性知识进行一次较系统的梳理。一、滇省“鱼”的传统产地明清汉籍所见“鱼”的产地都集中在滇省抚仙湖及其周
6、边的水域,惟民国新纂云南通志(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民国三十八年铅印本,以下同)卷六十物产考三鱼类说:“鱼,一名康郎,旧临安府志一名鲌鲜。出抚仙湖,又江川星云湖亦产。凡山麓水涯之石洞,土人挟巨笱,承湖口而取之。鳞细味美,长五六寸,腹多腴,干亦不空,多以盐腌之而货于省垣。”毫无疑问,“鱼星云湖亦产”的说法与两湖之间历史上闻名遐迩的界鱼石相悖。据江川县重要渔业调查录说:“小白鱼产星云湖中,状类鱼而色略白,身部条长约二寸有奇,至大者不过三寸。沉游水底,每当夏季雨水涨时,是鱼即数十万头沂流而上,亦特点也。”这种“小白鱼”的产量很有限,据民国九年江川实业考察记渔业说:“小白鱼年产 5580 斤。”此外,民
7、国云南通志馆征集江川县山脉水系资料(云南省图书馆藏民国间抄稿本)有“采访”说:“直河为东河之正河入星云湖处,河身直而不曲,故名。两岸有村,村以直河名。当天雨,洪流注湖,湖中小白鱼千馀成群,逆流而上,居民置篱于河,阻鱼上行,以网耙取之。”很明显,民国新纂云南通志将星云湖产量并不高的这种“小白鱼”同抚仙湖特产“鱼”混淆起来了。1.江川县境明谢肇淛辑滇略(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明万历间刻本)卷之三产略说:“澄江府江中产大头鱼,尤佳。江川又有漮鱼,二水相通而二鱼不相往来,见则交啮。宦澄江者谣云:漮不入湖,大头不入海。”惟滇略(清乾隆四十七年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改题“明谢肇淛撰”,并将“漮”两字径改作“”。清
8、康熙云南通志(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康熙三十年刻本)卷之第六山川澄江府江川县说:“星云湖水由海门入抚仙湖,两湖之鱼不相往来,有界鱼石。”清嘉庆江川县志(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传抄本,以下同)卷首山川说:“麒麟山,又名玉磬山,在县东北四十里俯瞰抚仙湖,麓皆鱼洞,居民捕鱼纳课等。笔架山,又名天马山,在县东北四十里抚仙湖岸边麓多鱼洞。”清师范(17511811,字端人,号荔扉,云南赵州人。清乾隆三十九年举人,官至望江县知县)纂辑滇系(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光绪十三年云南通志局重刊本)第五册山川澄江府江川县说:“星云湖,在城南十里,周八十馀里,东由海门小河入抚仙湖。两湖相通,中有界鱼石。星云湖之大头鱼、
9、抚仙湖之鱼两不相越。”又滇系第五册赋产常产澄江府说:“鱼,一名鲌鲜,出河阳城南抚仙湖,凡山麓水涯之石洞皆有。鱼发日,鱼出水涯石穴,土人挟巨笱,于汩水处承洞口而取之。鳞细味美,长五六寸,腹多腴,干亦不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崔荣达等据清嘉庆旧志粘补续修的江川县志(北京中国国家图书江川县重要渔业调查录 J.云南实业杂志,1913,1(1).李文麟.民国九年江川实业考察记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江川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江川文史资料:第四辑.江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江川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92.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94 馆藏原稿传抄本)卷之三山川说:“麒麟山,又名玉磬
10、山,在县东北四十里俯瞰抚仙湖,麓皆鱼洞,居民捕鱼纳课等。笔架山,又名天马山,在县东北四十里抚仙湖岸边其东石壁如削,麓多鱼洞。抚仙湖,在县东十里一面属江川,三面属宁州、河阳。湖岸多鱼洞,累(垒)石为界。当暴雨入湖,鱼蔽湖鳞次而来,四面皆有。立昌、明兴、禄充较夥,而纳课亦多。”该志卷二十五古迹说:“界鱼石,在城东南十里两湖相间,中通港河,离海门桥半里。蟠坤洞下有巨石如屏,耸峙岸侧(背北向南)。水光沉绿,深莫可测,好事者因重修海门桥于界石下,竭水使干,欲观其故,忽雷电交作,风雨骤至,遂止。星云湖碌鱼(即大首鱼,出通志)至石而返,抚仙湖鱼抵石而回,彼此知禁,不越界石。海门故老流传云:鱼过界兆兵戈。明末
11、,鱼过界,土酋沙定洲叛,过江川,不论男妇,先伸右手,只剁一肢;先伸左手,两肢齐剁。不数年,鱼又过界,李定国兵至。邑人避处孤山。李定国屠其众,知县周柔强死之。”据江川县重要渔业调查录鱼渔业说:“鱼产抚仙湖中,身部条长约二寸有奇。至大者,长不过三寸。性喜群聚,沉伏水底,产卵有定期,而以夏季为尤甚。鱼渔场以明兴、立昌、禄充三村海岸为优胜地点,盖三村沿海而居,海岸则山脉伸缩,洪涛巨浸,石硐俨列,是鱼之所集以产卵也。”民国云南江川县地志征集录(云南省图书馆藏民国九年江川县劝学所查送本,以下同)有河湖泉说:“抚仙湖水产有鱼湖傍居者得鱼利。”该志有天产动物说:“鱼产于抚仙湖中,身部条长约二寸馀,每年产十五六
12、万斤,销省垣、建水等处。”该志有实业说:“江邑滨海居民多以捕鱼为生计俱可运售他属。”该志有渔业说:“县属无渔业团体之名称,惟滨湖居民自捕其鱼,自纳其课而已。其产鱼地方,在抚仙湖。其鱼之种类抚仙湖首称鱼。”该志有云南江川县商品表(民国八年)说:“盐鱼出口数量为十万馀斤,每百斤价值十五元。”2.河阳(澄江)县境明李贤等修明一统志(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天顺五年内府刻本)卷八十六云南布政司澄江府土产说:“鲌鲜鱼,河阳县出,一名康郎鱼。”明章潢撰图书编(清乾隆四十七年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八十九各畿省府县土产云南说:“徴(澂)江府鲌鲜皮鱼,出河阳县,一名康郎鱼。云南诸府买为瘴药。”清康熙 澄江府志(美
13、国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清康熙五十八年刻本,以下同)卷之十一 风俗物产河阳县鳞介说:“康郎鱼,一名鲜鱼,出抚仙湖,鳞细味美。”清雍正云南通志(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乾隆元年刻本,以下同)卷之三山川澄江府说:“两湖相通,中有界鱼石。星云湖之大头鱼、抚仙湖之鱼,两不相越。”该志卷之二十七物产澄江府说:“鱼,一名鲌鲜,出河阳城南抚仙湖,凡山麓水涯之石洞皆有。鳞细味美,长五六寸,腹多腴,干亦不空。”清嘉庆重修一统志(民国二十三年上海涵芬楼影印清史馆藏进呈写本)卷四百八十一澄江府山川说:“抚仙湖,在河阳县南十里中多石。玉笋山抚其上,宛如仙人,故名。中产鱼,江川县重要渔业调查录 J.云南实业杂志,1913,
14、1(1).经核对,清雍正云南通志(清乾隆四十七年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三山川澄江府江川县及该志卷二十七物产澄江府所说“鱼”的内容相同。95 朱和双:汉籍所见滇省“鱼”的地方性知识可以辟瘴毒。”该志卷四百八十一澄江府土产说:“鲌鲜鱼,河阳县出,一名鱼。云南诸府取以避毒。”清道光澄江府志(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道光二十七年刻本)卷之五山川说:“抚仙湖,在城南十里湖侧多鱼洞,垒石为界。当暴雨入湖,康郎鱼蔽湖鳞砌而来。湖西有界鱼石,通星云湖康郎鱼抵石而回。”又说:“星云湖在县南十里由海门小河入抚仙湖星云之大头鱼、抚仙之鱼,两不相越。”民国澄江县地志资料清册(云南省图书馆藏民国八年澄江县劝学所长吴崇基查
15、送本,以下同)有河湖泉说:“抚仙湖在城南八里,周围三百馀里,产鱼最富。”该志有天产动物类说:“鱼,产于抚仙湖中,条形,约六寸许,鳞细味鲜,年约产十万馀千斤,供馔,能御瘴。”3.宁州、黎(华宁)县境清嘉庆临安府志(清嘉庆四年刻本)卷之五山川说:“宁州北五十里曰抚仙湖,宁州及澄江府之河阳、江川三州县环之,水深绿,莫测其底。”该志卷之六丁赋物产说:“鳞介有鲤、鲫、鲦而(一名鲌鲦,出宁州抚仙湖。凡山麓水崖之石洞口,鱼出其中。土人挟巨笱,承洞口而取之。鳞细味美,长五六寸,腹多腴,干亦不空)、谷花,则又鱼之别名也。”推测“鲌鲦鱼”即“鲌鲜鱼”之误。清宣统宁州志(不著撰人姓氏,民国间云南省图书馆传抄本)有水
16、说:“扶(抚)仙湖深绿,莫测其底。近山处,水弱至不欲载舟。鱼之属,皆极多。鱼,五六月间,如云蔽湖,而四出恒在暴雨后,土人谓之鱼发。鱼与星云湖大头鱼以海门巨石为界,不相往来也。”该志有物产说:“鳞介之属有鱼。”到民国初年,宁州改称宁县。因与他省之县名同,又改称黎县。民国黎县劝学所造报黎县地志资料(云南省图书馆藏民国间呈送本)有湖泉说:“抚仙湖,在城北七十里,面积六倍于星云湖。周围约三百里为黎县与澄江、江川共有之湖。水产有青鱼鱼。青鱼味极美,鱼次之。然鱼产之极多,每至五六月间,如云蔽湖,鱼四出恒在暴雨之后,土人又谓之鱼发。且最奇者,此湖之鱼与星云湖之青脊梁(俗谓小白鱼)以海门巨石为界,不相往来,所谓两水相交,鱼不往也。”该志有渔业说:“黎县渔业盛于浪广、路居乡。鱼之种类有鱼大头鱼渔人约有数百人,渔具用网及水老鸦、跳鱼沟、渔篮、钓竿之属。渔市多在街内,渔税约六十五两三钱一分。特产鱼类之名称、产地:浪广乡有大头鱼,路居乡有鱼产额以鱼、大头鱼为多。”据查证,路居乡原属黎(华宁)县管辖,1956 年划归江川县,1997 年设为路居镇。1931 年,黎县改称华宁县。民国云南通志馆征集华宁县山脉水系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