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构筑覆盖9400万农民工的社会政策体系.docx

上传人:g****t 文档编号:1540665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构筑覆盖9400万农民工的社会政策体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3年构筑覆盖9400万农民工的社会政策体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3年构筑覆盖9400万农民工的社会政策体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3年构筑覆盖9400万农民工的社会政策体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构筑覆盖9400万农民工的社会政策体系 一、农民工大潮的出现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必然产物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和沿海兴旺地区务工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趋势,也是全面实现小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据农业部统计,2022年全国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达9400万人。农民工群体的出现对缓解我国农村大量过剩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生产力的提高和开展,对城市和工业化地区的开展和带动农村欠兴旺地区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农村人口与农业就业人口比重过大,农业耕地十分有限,本身难以支撑近8亿农民

2、实现小康,这是农民收入得不到较快增长,从而直接影响国民经济开展的一个根本原因。因此,必须从整个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的开展过程中来考虑8亿农民实现小康的出路。农民工群体的出现,在客观上加快了这一趋势的演进。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全国流动人口已达1.2亿。在全国的流动人口中,跨省流动的有4242万人,占35%。从流出地区看,从四川流出的占16.4%,从安徽流出的占2023.2%,从湖南流出的占2023.2%,从江西流出的占8.7%,从河南流出的占7.2%,从湖北流出的占6.6%,六省市流出人口占全国跨省流动人口的59.3%,约2516万人;从流入地区看,城市和沿海地区成为农民工流入的主要

3、地区,其中流入广东的占35.5%,流入浙江的占8.7%,流入上海的占7.4%,流入江苏的占6%,流入北京的占5.8%,流入福建的占5.1%,六省市流入人口占全国跨省流动人口的68.5%,约2906万人。 二、农民工为兴旺地区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奉献,也是带动广阔农村地区开展的重要力量,对全面实现小康有重要意义 世界银行一九九七年就提供数据说明,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率的奉献约有1%。由于近年来农民工数量呈增长趋势,估计其对经济增长的奉献率还要大大提高。研究还发现,中国愈是经济增长快的地区,吸收农民工就愈多,市场化和城市化程度越高,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了当地经济增

4、长,形成良性循环。农民工群体主要集中在工业、建筑和餐饮效劳三个行业中就业。一方面农民工为流入地区的开展作出了巨大奉献。农民工是支撑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主要劳动力来源,对工业和出口开展起着重要作用。在城市地区,由于农民工在效劳业就业,使城市居民享受到更好的效劳,提高了生活质量。在建筑业中,农民工成为建设的主力军,为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奉献。 另一方面,我们不仅要看到农民工是兴旺地区开展中的重要建设力量,也要看到他们同时也是向农村传递现代文明观念、技能、技术和资金的重要载体,是带动农村实现小康的重要力量。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也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途径。而且,农民工将大量的致富信息传递

5、回农村。在外有了一定积累之后有些农民工返回家乡投资建厂。据全国总工会一项调查显示,1997年农民人均为家庭寄钱2022元,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邮寄汇款约有60%70%来自农民工。估计全国农民家庭从中增加收入约在1300亿到1600亿元间。农业部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人均年收入5597元,其中寄带回家3472元,2022年农民打工总收入约5278亿元,寄、带回家的收入约3274亿元。有调查说明,14%的农民工方案回家乡办企业,25%的农民工打算回家乡当个体户。四川每年向外省输出劳动力超过400万人,有34万农民工返乡投资建厂。这种人才和资金的回流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致富经验,特别

6、是落后的农村地区紧缺的资金带回了农民工的流出地,扩大了当地农民的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开展。从全国范围来看,农民工往返于城乡之间,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资源流动和东西部地区之间的联系,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城乡分割的体制造成了对农民工公共效劳的缺位,使农民工成为社会性弱势群体 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出现不只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的重大转型,它给社会融合、社会稳定和公民权利的保障提出了重大课题。我国在历史上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管理和提供公共效劳主要由户籍地进行。在人口没有大规模流动的情况下,这种体制是有效的。但是,面对9400万农民工的流动,原有的体制造成了他们就业、生活与户籍地的别离,流入地区在对他们进行管理的同时,并不承担为他们提供公共效劳的职能,流出地也不能与流入地进行相应的协调。因此,农民工在跨行业、跨地区流动创造巨大效益的同时,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和他们自身的条件使之成为社会性弱势群体,并具有以下弱势群体特征: 1.根本经济权益缺乏保障。农民工在市场上处于弱势,也往往缺乏合同观念,在流入地遇到劳动纠纷、工资纠纷时缺乏相应的根本权益保障机制,有时甚至投诉无门。每年春节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的事件屡禁不止。 $false$ 第4页 共4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与职业考试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