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二次门户开放照会的前前后...——基于中美档案的比照研究_刘芳.pdf

上传人:哎呦****中 文档编号:356151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次门户开放照会的前前后...——基于中美档案的比照研究_刘芳.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二次门户开放照会的前前后...——基于中美档案的比照研究_刘芳.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二次门户开放照会的前前后...——基于中美档案的比照研究_刘芳.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第1期摘要:1900年7月3日,美国发布第二次“门户开放”照会,首次提到中国的领土与主权问题,是建立在对中外现实局势综合考量基础上的。美国政府意图在维护中国领土与主权完整的基础上,追逐所谓“机会均等”的商业利益,但美国亦存在趁庚子之乱在华攫取领土之极大可能性,故在照会发布前将文本中有关“完整”之论述改为“维护中国的领土与行政的实体”。该理念受中国当时的现实环境影响,又反转过来持续地影响着中国。历经庚子事变,它仍旧维持了在华列强的利益分配格局,一定程度牵制了列强趁乱浑水摸鱼的“逐利”行为,但美国也由此成长为一个新型帝国。关键词:门户开放主权完整领土与行政的实体东南互保作为20世纪美国最

2、重要的对华政策,“门户开放”政策历来备受中外研究者瞩目,成果显著。1899年9月和1900年7月,美国两次发布“门户开放”照会,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重要转折点。其中,第二次“门户开放”照会不仅重申“门户开放”,更首次提出中国的领土与主权问题,尤其受到各方重视,前辈学者们从文本内容及其长远意义分析,对第二次照会维护中国的“主权完整”还是“行政实体”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但尚未有定论。本文围绕却不仅限于这些争论,充分比照利用美国国家档案馆、国会图书馆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中美双方档案,揭示该照会出台的台前幕后及其现实影响,认为有必要结合照会发布前后的国际与国内形势来重新考量该问题,并在该照会与当时中

3、外局势的现实互动中加深对于这项政策的认识,以期对以往研究和观点有所补证。一、揆情度势发布照会1900年 7月 3日美国第二次“门户开放”照会的出台,同6月18日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被戕密切相关。欧洲各国在获知德使遇害后,群情震动,纷纷有向清政府抗议与增兵侵华的动向。17月1日消息传到华盛顿,美国政府对于此时应该采取怎样的对华政策,尤其围绕是否要在中国攫取领土,进行了一番针锋相对的研讨与议论。其实早自1898年以来,美国驻华使领就曾多次向白宫提出,希望美国未来能获取一个中国口岸作为海军基地或加煤站。2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列强纷纷将八国联军出兵视为侵占中国的绝佳时机。此时美国总统麦金莱(Wil

4、liam McKinley)和司法部部长葛雷格(JohnW.Griggs)亦有此意,主张美国追随各国,相机在中国占据一个港口,但却遭到国务卿海约翰(John Hay)的反对。在海约翰看来,时机不合适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始终认为不到万不得已不应采取这样的措施。他召见了前助理国务卿、杰出的国际律师摩尔(John BassettMoore),摩尔指出“支持中国的独立和完整将与我们人民的感情相一致;正是帮助其他国家维持他们的独立和完整的原则使得门罗主义如此受欢迎”,因此他建议发布一份公告宣布美国的政策指导原则是维持中国的独立与完整,并争取获得其他列强的支持。3摩尔的论断坚定了海约翰继续支持中国不被

5、各国侵占的决心。故而庚子事变之后,美国虽然参加八国联军的武力侵华,但却不愿在军事上卷入过深,反而在外交方面频频发力,不仅率先答应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不派兵进入东南各省的请求4,而且在6月20日清廷颁布宣战上谕后仍坚持与东南各督抚实行“互保”5,都是海约翰持续力排他议、主导美国对华行动的体现。然而这时克林德遇害的消息传出,海约翰心情沉重、忧虑颇深,在当晚给儿子的信件中抱怨说他“一生都在经历战争和困难”6。能够让一位久经沧桑、富有经验的外交官无比痛苦的事件确实不一般,德使遇害极可能成为列强对华全面复仇战争的导火索,海约翰苦心经营的对华“门罗主义”眼看就要化为泡影。他深感致力于与东南各督抚

6、的直接对话已远远不够,美国政府必须全面考虑将它此时的外交理念推广至所有“盟友”。因此为了防止各国趁机对华宣战,海约翰率先将美国不会袭击中国东南省份的决定通知了其他列强。7列强的反应如何?英、法两国表示原则上同意美国的提议,但英国宣称它未来的行动建立在中国政府和列强的行动之上,8法国也拒绝给出任何可能会限制法国公使和海军将领自由行动的具体指示。9德国政府因为公使遇害震怒异常,但美、英、法等国的表态无疑对它是第二次门户开放照会的前前后后基于中美档案的比照研究刘 芳(栏目编辑:苗明玉)史料研究472023年第1期有力的钳制,最终迫使它同样接受了美国的提议,只是明确提出希望得到东南各督抚不支持北京政府

7、的保证。10其中,法国的立场与美国最为接近,法国政府也感到,尽管德国已经声明其目的同列强一致,还是必须趁此机会促成各国联合行动。117月2日,法国给英、美、德、俄、意和奥匈各国发去一封照会,宣称“中国危机发生后,列强须一致同意如下目标:确保在华公使、公民的人身安全;维持中国的领土现状;以足够的保证避免当前的不幸事件再次发生”,而且最主要的是各国的在华军队不能单独行动,应该联合起来朝一个方向前进,同时法国还建议列强向各自指挥官征询进军北京所需的军队总数。12尽管各国都认同救援使馆和一致行动,但只有奥匈帝国完全赞同这个照会,其他列强的回复都只同意了法国提议的部分内容,而回避或忽视了那些会有问题的点

8、。13比如英国是不愿在军队人数上受到牵制,俄国则是因为其中关于领土现状和避免进一步骚乱会有解释上的分歧。14虽然法国试图联合各国达成统一目标的努力失败了,但这个照会毋庸置疑给了美国国务院启发:其一,确实有必要以一种明确清晰的方式向其他国家传达美国的对华政策,当下正是最佳时机;其二,为了防止俄国公开反对,可以不必像第一次“门户开放”照会那样逐个询问各国的意见,而以公开宣言的形式造成一种既定事实,列强自会因在华联合行动而受到约束。与此同时,刘坤一等东南督抚的期待竟与此惊人的一致。1900年7月3日,刘坤一在联合张之洞致电驻美公使伍廷芳重申东南“互保”的同时,还派其英文秘书暗中拜访了美国驻上海总领事

9、古纳(John Goodnow)。该秘书携带有刘坤一的一个秘密任务,即向古纳表明刘坤一对英国意图借机侵占长江流域的担忧,以及他对美国一直不攫取领土的钦佩与信赖,刘坤一请求麦金莱总统像他去年领导“门户开放”协定谈判的时候一样,再次出面以其化解中国当下的危机。15可见当时不论是国际大环境,还是中国国内的政治局势,都为美国重申“门户开放”创造了条件。当天下午,海约翰以循环照会(Circular Note)的形式向其他列强公布了这项政策。第一次“门户开放”照会对不同国家措辞略有不同,本次则是完全一致的文本:“值此中国局势危急之际,宜将美国的态度在目前情况允许的范围内予以阐明。我们认为,北京事实上已处于

10、一种无政府状态,因而权力和责任实际上已移归各省地方当局。只要他们不公开与叛乱者勾结,并行使权力保护外国人的生命财产,我们就认为他们代表着我们所要与之保持和平友好的中国人民。总统的目的过去是,现在依然是与各国一致行动,第一,打通与北京的联系,并营救那些处于危险中的美国官员、教士及其他美国人;第二,对于那些在中国各地的美国人的生命财产尽力保护;第三,维护和保障美国的一切合法利益;第四,协助防止骚乱向帝国其他省份蔓延,并防止此类灾难重新发生。当然,预料达到最后这一结果的方法,还为时过早,但美国政府的政策是谋求一项解决办法,这种办法能给中国带来持久的安全与和平,维护中国的领土与行政的实体 ,保护条约和

11、国际法赋予各友好国家的一切权利,并为世界各国保卫与中华帝国各个地区进行平等与公平贸易的原则。”16二、“主权完整”还是“行政实体”?第二次“门户开放”照会的文本在美国政府的多处政府文件中均可查阅,但由于翻译和研究视角等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史学界围绕照会展开过一场激烈的争论。1979年,创刊伊始的 世界历史 发表了复旦大学汪熙的论文 略论中美关系史的几个问题,文章称,海约翰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包括两个主要内容:一是承认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并在此前提下,要求美国贸易的机会均等;二是尊重中国的领土与主权的完整。17汪文一出,即刻引发了学界热议和争论。随后有多篇文章对其中的观点进行了

12、批驳。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丁名楠、张振鹍联名撰文,指出海约翰照会的原文明明白白写的是“保持中国的领土与行政完整”,汪文作了两处改动:一是把“保持”改为“尊重”;二是把“行政完整”改为“主权的完整”,擅自改变了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含义。18武汉大学的美国史研究者向荣也同样指出,海约翰的照会原文应是“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而“尊重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的原则是“门户开放”政策的补充。19北京大学罗荣渠特别点明,一些著作中称海约翰提出的这项原则包含了保持中国领土及主权完整的内容,“实在是一个不应有的错误”,因为不论是第一次还是第二次照会,都没有这样的字眼,第二次照会中使用的是“实体”(entity

13、),而且是“行政实体”(administrative entity),根本没有所谓“主权”的字眼,“这字里行间实在是大有文章”。20罗文与汪文遥相呼应,被后代中美关系学者共同视为学术思想解放的代表作。这场争论体现了前辈学者围绕关键议题深入、细致的钻研与力求实事求是的探究精神。就该论题本身,两派学者争议的焦点集中在美国是否有提出“尊重中国的领土与主权完整”,反对者主要从两个角度驳斥汪文。一是由文本出发,考究美国照会原文,认为原文中根本没有谈中国的“主权完整”,相反只出现“行政完整”字样。丁名楠、张振鹍指出,“行政完整”无非是指不变更中国自有的一套行政体系和机构,形式上维持中国的政治独立,实际上保

14、持帝国主义在华的半殖民地统治;而尊重中国的“主权的完整”,那就完全不同了。“自鸦片战争到1900年,中国的主权早已遭到包括美国在内的帝国主义的严重破坏,还有史料研究482023年第1期什么 完整 可言”?21因此,反对者的第二点理由即从中美交往的史实考察,时间后溯至“门户开放”提出后的半个世纪,列举其间美国侵犯中国主权的诸多实例,以证明美国在实际行动上也未维护中国的“主权完整”。论点论据相当完备,也未见汪熙再撰文反驳22,争论暂告一段落。此后研究者每有涉及,或摘选,或混用,甚或如汪熙带头那样将“主权完整”和“行政实体”作为两种不同的译法一并列出23,均说明分歧并未消弭。当年虽因汪熙的示弱而暂且

15、中止了论争,但反复重温反驳者之论,笔者深感仍存在两处较大疑点。其一,汪文的表述本就不是引用照会原文,在中文表述中,无添加双引号的概括往往只要不背离事情大意,尚无不可。其二,20世纪上半叶美国侵犯中国主权的史实能够说明美国在对华实践中的侵略性,但是否还存在一种客观行动与主观意愿背离的可能性,即门户开放政策本有如此初衷,但美国历届政府在实践中逐渐背离了政策出台时候的目标。因此,先不论结果如何,似乎双方理由仍不够充分。究竟是“主权完整”还是“行政实体”,不仅需要对英文原文仔细核对、准确翻译,更需要结合美国提出第二次“门户开放”照会当时具体的对华政策与实践。这样,一份收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海约翰档案中的

16、文件就成了问题突破的关键。这个文件是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在决定颁布第二次“门户开放”照会之后于1900年6月30日亲自起草的一份草案,其中海约翰明确提出了维持中国领土完整的内容。24这份草稿完成后,海约翰将其提前知会了陆军部长鲁特(Elihu Root)和海军部长朗(John Long)。7月3日,海约翰还专门召集了一次内阁会议,就是为了讨论照会文本。最终版本删除了所有会引起美国政府内部乃至列强之间分歧或误解的文句。其中,在涉及中国的领土问题时,就以“实体”(entity)取代了“完整性”(integrity)。这项修改提议来自海军部长朗,因为他受到了来自海军部中在中国夺取一个海军基地呼声的影响,这个呼声由来已久并极有可能实现,美国驻华公使康格(Edwin Conger)、镇江领事福勒(JohnFowler)等在华外交官频频发声,就连海军部设备局长布拉福德(Bradford)都是其热烈拥护者。25因此朗在阅读草案文稿后当即提出,必须将“完整性”改成“实体”,因为获取一个港口可能会毁坏中国的“整体性”或“完整性”,但它的“实体”或存在不会被改变。这样才能为美国随时可能做出攫取中国领土的行径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资料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