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2023年华附、广雅、省实、深中四校期末联考)1853年太平天国正式开科取士,规定:“人人都可考,凡应试者皆及第”,考试内容为拜上帝教的教义,考试还打造出科举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据此判断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A实现了男女平等的主张B向民众普及了天主教教义C争取到士人的广泛支持D表达了对封建正统的反叛解析:选D。由规定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与传统的封建正统思想是相对立的,故选D项;仅由打造出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不能得出实现了男女平等的主张,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排除A项;拜上帝教和天主教教义有很大不同,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传播的
2、是拜上帝教的教义,排除B项;材料信息未体现士人的广泛支持,排除C项。2(2023年银川一模)洪仁玕主张向西方学习,一个根本性的内容,就是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经济立法,促使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希图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一主张()A与天朝田亩制度一脉相承B通过立法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C继承并发展了天朝田亩制度D实际上否定了空想农业社会主义解析:选D。由材料“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经济立法,促使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可知,洪仁玕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从而否定了天朝田亩制度,故选D项。3(2023年滨州期末)下图是19世纪40至60年代满人和汉人出任巡抚的情况。对此解读合理
3、的是()A西方侵略者在中国扶植代理人B清政府逐渐强化中央集权C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了政权结构D科举考试增加汉人录取率解析:选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4060年代包含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材料中汉人出任巡抚越来越多,这是清政府在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下,维护统治,笼络人心的需要,因此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了政权结构,故C项正确。4(2023年无锡一模)山西票号,又称“汇兑庄”,是我国商品生产和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从1853年至1863年,汉口、扬州、南京等地的票号相继撤庄。该现象反映()A银行制度取代传统汇兑模式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C清朝政府压制商品经济发展D社会动荡阻碍南方经济发展
4、解析:选D。撤庄发生在18531863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且地点也是太平军活动地区,故选D项;题干跟银行制度无关,排除A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是在19世纪末,排除B项;从材料看不出清政府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5(2023年桂林、贺州、崇左一模)1905年至武昌起义期间,孙中山多次在宣言、誓表、军约等文件中沿用明末以来民间秘密会社中“天运”纪年的办法,以此暗示自己具有“天命预兆”。这一做法()A表明孙中山封建残余思想严重B是团结各反清力量的策略之举C意图用各种方式宣传革命思想D佐证了“天运”纪年法是正统解析:选B。由材料“孙中山多次在宣言、誓表、军约等文件中沿用明末以来民间秘
5、密会社中天运纪年的办法,以此暗示自己具有天命预兆”可知,这一做法通过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方式调动反清力量,是团结各反清力量的策略之举,故选B项。6(2023年滨州期末)辛亥革命后,随着专制政权的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这一现象()A揭示了民国政治统治的弊端B推动了近代政党政治的产生C直接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D为国民革命的开展奠定基础解析:选B。根据“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可知,辛亥革命后对议会席位的谋求催生了近代政党政治,故选B项。7(2023年厦门期末)据下图,从1900年新政启
6、动,至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先后发生的民变多达一千三百余起。据此可以推断()清末十年民变次数统计A废科举导致矛盾激化B转型时期社会流动性有所增强 C反洋教斗争愈演愈烈D军阀混战引发大量的社会冲突解析:选B。材料“民变多达一千三百余起”,说明新政激化了阶级矛盾,为辛亥革命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社会流动,而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故为社会转型期,故选B项。8(2023年贵州省适应性考试)孙中山曾自我慰藉地说:“维持现状,我不如袁;规划将来,袁不如我。”“局外人小察,多怪弟之退让。然弟不退位,则求今日之假共和,犹未可得也。”这表明()A共和未成皆因孙中山之退
7、让B袁世凯是经民主选举产生C民主共和不适合当时的国情D适时妥协是一种政治智慧解析:选D。由材料“维持现状,我不如袁;规划将来,袁不如我”“然弟不退位,则求今日之假共和,犹未可得也”可知,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孙中山对袁世凯的妥协退让,避免了战火相争,彰显政治智慧,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9(2023年湖南师大附中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帝逊位诏书全文如下:“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
8、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材料二关于民元孙中山让位的历史问题,以往学界大都认为这是孙中山不能坚持斗争,屈服于袁世凯的表现,是
9、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标志;或把袁世凯看作一个玩弄权术,坐享其成者,轻易就将革命党人的政权骗到手,是个十足的大赢家;帝国主义、立宪派就只有破坏革命,站在袁世凯的一边,帮其夺权。而事实上,民元孙中山让位是一个共赢的结果。改编自丁健民元孙中山让位的共赢性(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帝逊位诏书出台的原因并作简要评价。(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民元孙中山让位是一个共赢的结果”?(3)民国初年的两次逊位反映了辛亥革命有何显著特点?答案:(1)原因:武昌起义,各省纷纷独立,辛亥革命使清朝统治难以为继;共和乃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北方军事将领通电要求确定共和政体;民国给予清帝退位以优厚的条件。(任答两点即可)评价:清帝逊位,实行共和政体,是历史的进步;和平逊位减少了战争可能带来的损失。清帝逊位是清王朝一种无奈的自保举措,保留了宫中小朝廷,是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的表现。(2)理解:清王室退位,享有优待条件;袁世凯获得大总统席位和全国的统治权;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借袁世凯之手实现了推翻清王朝、速定共和的目的;帝国主义、立宪派通过调停盼到了一个他们希望的袁世凯建立的政局较为稳定的国家。(任答三点即可)(3)特点:辛亥革命呈现出曲折性、复杂性;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革命党人软弱妥协;袁世凯善于权术,辛亥革命成果落入袁世凯之手;等等。(任答一点即可)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