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6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22.doc

上传人:sc****y 文档编号:35847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6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2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3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6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2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3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6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2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3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6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2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3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6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2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3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6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22.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后限时集训(十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农村进行了“谁养活了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从猿到人”的社会发展史教育等。同时,也注意将大张旗鼓地宣传与深入细致的工作相结合。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迅速提高群众参政能力B增强人民当家做主的意识C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D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B“谁养活了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的人民主权思想,对其内容进行宣传可以激发人民当家做主的意识,故选B项;题干不能体现“迅速提高群众参政能力”,故排除A项;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

2、线是解放战争时期,故排除C项;题干中时间是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故排除D项。2(2023凌源一模)在论述新中国的民主制度时,毛泽东认为,二者应该是按照核子和电子的动力学相互联系起来的。核子虽小,却非常重。环绕核子的电子很轻,却是自由的。没有电子,就没有进步。据此可知,毛泽东旨在强调()A要求实现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B要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C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性D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C由材料可知,毛泽东在论述中国的民主制度时提出“核子虽小,却非常重,环绕核子的电子很轻,却是自由的。没有电子,就没有进步”。据此可知,其论述的应该是中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核子,各民主党派

3、是参政党,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是电子,所以毛泽东旨在强调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性,故选C项。3(2023衡阳一模)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作解释说:“放弃联邦制,除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考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据此可知,周恩来()A认为联邦制是国家分裂的根源B主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反对照搬照抄苏联斯大林模式D首倡“一国两制”伟大构想B由材料可知,周恩来认为中国不能实行联邦制,中国的民族问题应该采取适合中国国情的民族政策,即实行民

4、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B项;由材料内容可知,周恩来认为中国不采取联邦制是为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并没有认为联邦制是国家分裂的根源,故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苏联斯大林模式,故排除C项;材料主张的是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非“一国两制”构想,故排除D项。4(2023南充一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宪法的颁布和修订()A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B改变了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C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D标志着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立C根据

5、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宪法适应了我国过渡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1982年宪法适应了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C项;1954年到1982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故排除A项;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都是以宪法为核心的,不会因为宪法的修改而改变,故排除B项;我国正在向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迈进,而不是已经建立,故排除D项。5(2023济南期末)“革委会”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其领导成员采取“三结合”方式,即包括部分没有被打倒的“革命干部”、群众代表和“工宣队”“农宣队”或军管代表。这个机构()A发展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是民主建设遭破坏的产物C消灭了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D是

6、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表现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期间两会停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受到破坏,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采取三结合方式,即包括部分没有被打倒的革命干部、群众代表和工宣队农宣队或军管代表”可得出政权组织形式缺乏民主色彩,违背了社会主义民主原则,是民主建设遭到破坏的产物,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政治协商制度的情况,且“文化大革命”期间政协制度只是遭到破坏并未被消灭,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制度受到冲击破坏的情况,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悖离,故D项错误。6(2023南昌一模)“五四宪法”第九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

7、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这充分体现了宪法的()A社会主义性B完备性C过渡性 D人民性D根据材料“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可知,其强调了宪法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具有人民性,故选D项;社会主义突出党的领导、公有制、马克思主义,但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A项;材料仅反映了保障公民权利的一个方面,故排除B项;“五四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不同于“共同纲领”的临时地位性质,故排除C项。7(2023洛阳一模)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认为国际社会的主要问题是两

8、个阵营的对抗。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的外交理论淡化了国际矛盾的阶级性质,开始强调国际力量的组合。这一变化表明当时的中国()A试图扩展对外交流的空间B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C突破了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D缓和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A由材料“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的外交理论淡化了国际矛盾的阶级性质,开始强调国际力量的组合”可知,弱化了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别,旨在扩展对外交流的空间,故选A项;“摆脱了”表述过于绝对化,故排除B项;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突破了美苏两极格局,故排除C项;中美关系正常化后缓和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8(2023南通二模)1954年7月7日,周恩来

9、总理向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报告时提出,根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原想再关一年的门,现在看来是关不住了,新中国的声誉是很高的,苏联也希望我国能够参加国际事务,有欲关不能之势!”周恩来的这一判断反映出()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应用B朝鲜问题得到和平解决C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消除D万隆会议提高了中国的影响力A材料“新中国的声誉是很高的,苏联也希望我国能够参加国际事务,有欲关不能之势”体现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下我国积极展开外交,故选A项;朝鲜问题没有得到和平解决,故排除B项;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消除”是错误的,故排除C项;万隆会议是在195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91955年,

10、中国政府和印尼政府签订条约,宣布取消华侨的“双重国籍”,让他们在两国国籍中选择一个。条约签订后,中国政府还主动劝说部分华侨放弃中国国籍。这一举措()A导致了同印尼关系的恶化B反映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C增强了华侨对祖国的认同D旨在发展睦邻友好的周边关系D中国政府的这种做法有利于减少与周边国家的矛盾,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友好关系的具体表现,故选D项;中国政府的这种做法有利于缓和与印尼的关系而不是恶化,故排除A项;“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指中国在外交上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而印尼是资本主义国家,故排除B项;材料“劝说部分华侨放弃中国国籍”会淡化华侨对祖国的认同,故排除C项。10(

11、2023海门一模)周恩来曾指出:“公报把两个曾经极端敌对的国家带到一起来了。两国之间有些问题推迟一个时期解决也无妨。公报将使我们的国家,使世界产生多大的变化,是无法估量的。”这一公报的发表()A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顺利解决B使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标志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D表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D由材料信息可知,周恩来说的“公报”是指1972年的中美联合公报。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顺利解决指的是日内瓦会议,故A项错误;使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是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故B项错误;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

12、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D项正确。11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解放军海防使命不断变化。这些变化主要反映在:从维护国家生存拓展到维护和平发展;从单一的军事防御拓展到防卫、管理并重;从专注于应对传统安全威胁拓展到兼顾非传统安全问题;从沿岸防御到近岸防御再到近海防御;从管辖海域到涉及国家利益的公海大洋。这取决于()A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B我国坚决维护领海主权C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D我国海军实力不断增强C海防使命任务的变化,从维护国家生存拓展到维护和平发展;从单一的军事防御拓展到防卫、管理并重;从专注于应对传统安全威胁拓展到兼顾非传统安全问题;从沿岸防御到近岸防御再到近海防御;从管辖海域到涉

13、及国家利益的公海大洋,这从根本上说明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维护国家利益的能力增强,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为表面原因,非根本原因,故排除。121988年12月6日,第43届联合国大会一致同意中国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自1990年以来,中国先后参加了18项维和行动,累计派出1.47万余人的维和军事人员。这一行动表明我国()A主导了联合国维和行动 B深化拓展新型区域合作C推进“一带一路”倡议 D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D我国是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不是主导,故A项错误;维和行动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不是新型区域合作,故B项错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无关,故C项错误;我国参

14、与维和行动,维护世界和平,是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根基,也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随着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军事外交的接连失败,以及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的当务之急。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

15、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他乡安身立命,“宪政”也由此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未竟的话题。摘编自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非常关注、重视宪法制定和立宪实践。土地革命期间,在苏联宪法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制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此后由于“左”倾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现象。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1993年通过的修正案将这一表述修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既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富强和独立的历史使命,又突出了推进民主和文明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知识点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