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7.040 X09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 37/T 33412018 速冻食品制造、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System of Risk Classification for Production Safety of XX 2018-06-29 发布 2018-07-29 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7/T 33412018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山东省安全生产监
2、督管理局提出。本标准由山东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山东惠发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于牛勇、韩玲、庄青、管磊、惠增玉、臧方运、宋彰伟、解培金、刘培军、卢在新、李言均、窦源。DB37/T 33412018 II 引 言 本标准是依据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山东省地方标准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和工贸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的要求,借鉴风险管理相关标准、安全管理理念和国内标杆企业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经验,融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及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相关要求,结合山东省速冻食品制造、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行业安全生产特点和公司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经验编制
3、而成。本标准用于规范和指导山东省速冻食品制造、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行业企业开展风险分级管控工作,达到降低风险,杜绝或减少各种隐患,降低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的目的。DB37/T 33412018 1 速冻食品制造、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速冻食品制造、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行业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工作方法和实施步骤,明确了风险点划分、风险判定、控制措施确定和分级管控等基本原则,确定了常用的危险源辨识方法、风险评价方法和典型风险控制措施,以及相关配套制度、记录文件等。本标准适用于指导山东省内速冻食品制造、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行业企业(以下简称企
4、业)开展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工作。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3861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DB37/T 2882-2016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DB37/T 2974-2017 工贸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3 术语和定义 DB37/T 2882-2016、DB37/T 2974-2017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4 基本要求 4.1 成
5、立组织机构 4.1.1 领导机构 为便于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有效实施,应尽量避免以集团公司覆盖多个子公司的模式建立体系,可由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公司进行体系建设。企业应建立由主要负责人牵头的风险分级管控领导机构,成员包括分管负责人、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并安排安全和职业卫生、生产、技术等专业技术人员和经验丰富的班组长、员工组成相关工作组,明确各级人员风险分级管控建设的职责、任务。4.1.2 设置相关工作组 风险分级管控领导机构应设立执行工作组和指导工作组等相关工作组,执行工作组由各职能部门班组长以上人员组成,分管领导任组长。指导工作组由各部门兼职安全员组成,安全和职业卫生部门负责人任组长。DB37
6、/T 33412018 2 4.1.3 主要负责人职责 企业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组织风险分级管控工作,主要职责包括:组织全员参与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全面负责,确保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所需要的资源,包括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监督领导机构成员履行职责情况,落实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考核奖惩。4.1.4 分管负责人职责 负责组织编制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和相关制度,进行审核确定;负责对风险点确定、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分级及管控措施工作的部署;监督各工作组履行职责情况。4.1.5 执行工作组职责 落实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和相关制度的要求;负责职责范围内的风险点确定、危险源辨识
7、、风险评价、风险分级及管控措施等工作;负责对分管范围的员工进行培训教育,确保员工熟知本岗位存在的风险及掌握管控措施。4.1.6 指导工作组职责 负责编制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和相关制度;负责组织对风险点确定、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分级及管控措施的相关培训;负责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文件资料的档案管理,确定安全风险告知卡;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指导、检查和考核工作,确保持续改进。4.2 编制实施方案 方案应明确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工作步骤、责任分工、时间安排等。对体系建设的全过程作出明确部署安排,并提出工作要求,确保体系建设取得实效。4.3 编写体系文件 4.3.1 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8、企业应制定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明确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各阶段和各层级的责任要求,规范风险点确定、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分级和控制措施的确定所采取的步骤和方法。确保风险点定位准确,危险源辨识全面,合理评价。4.3.2 风险管控目标责任考核制度 应明确制定公司、厂区、科室/车间、班组和岗位运行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考核内容和管理要求,确定考核周期和形式,做到运行有检查、检查有考核、考核有奖惩、奖惩有兑现,确保形成激励先进、约束落后的工作机制,参见附录A。4.3.3 风险分级管控相关记录 企业应按照要求编制作业活动清单、设备设施清单、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记录、安全检查表分析(SCL)评价记录。4
9、.4 全员发动 DB37/T 33412018 3 企业应组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动员会议,宣讲体系建设的意义、目的任务,宣布实施方案,逐级传达落实到所有员工。通过宣传栏、黑板报、悬挂条幅和标语、组织培训班等形式,发动企业从基层员工到最高管理者提高认识,全员参与风险辨识、分析、评价和管控。4.5 实施全员培训 企业应将风险分级管控的培训纳入年度安全培训计划,根据实施方案规定的时间和步骤,分层次、分阶段组织员工进行风险点确定、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分级和控制措施培训教育,培训要做到有课件、有记录、有考试、有评估。如企业无培训能力可外聘专业机构进行培训。5 工作程序和内容 5.1 风险点确定
10、5.1.1 风险点划分原则 5.1.1.1 设备设施 企业可按照储运、斩拌、成型、速冻、包装、维护等生产车间的主要设备设施进行划分。企业主要有以下设备设施类风险点(但不限于):储运:电动叉车、冷库等;斩拌:切块机、绞肉机、打浆机、斩拌机等;成型:提升机、供料泵、成型机、烫池、蒸烤箱、油炸机等;速冻:预冷线、冷藏间、速冻机等;包装:包装机、金属探测器、封箱机等;维护:氩弧焊机、等离子切割机、电焊机、气瓶及电动工具等;公辅设施:配电室、制冷室、污水处理站、空压站等。5.1.1.2 操作及作业活动 企业应对岗位员工的操作及作业活动划分风险点,作业活动应当涵盖生产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对于存在易燃
11、易爆、有毒有害、严重职业危害因素等风险场所和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重点关注。企业主要有以下作业活动类风险点(但不限于):储运:拖运作业、码垛作业等;斩拌:解冻作业、冻切作业、绞肉作业、打浆作业、斩拌作业等;成型:成型作业、油炸作业等;包装:包装作业等;速冻:预冷作业、速冻作业、冲霜作业等;危险作业:有限空间作业、动火作业、高处作业等;公辅:水处理巡检作业、加氨作业、放空气放油作业、配电室巡检作业等。5.1.2 风险点排查 企业应组织安全和职业卫生、生产、技术、设备、电气等专业人员,按照风险点划分原则,发动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对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和管理体系等进行排查
12、,形成包括风险点名称类型、区域位置、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现有风险控制措施等内容的基本信息,建立作业活动清单、设施设施清单(参见附录B),为下一步进行风险分析做好准备。DB37/T 33412018 4 5.2 危险源辨识 5.2.1 辨识方法 5.2.1.1 作业活动辨识方法 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对作业活动中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即:针对每个作业活动中的每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识别出与此步骤或内容有关的危险源,填写工作危害分析评价记录。5.2.1.2 设备设施辨识方法 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对设备设施(尤其是法律法规及标准规程要求的安全生产条件)等进行根源性危险源辨识,确保危险源
13、辨识的充分性,填写安全检查表分析评价记录。5.2.1.3 辨识原则 危险源辨识按GB/T 13861的界定对潜在的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等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参考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充分考虑危害的根源和性质。对作业活动进行危险源辨识应重点考虑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对设备设施进行危险源辨识应重点考虑物的因素。5.2.2 辨识范围 按DB37/T 2974-2017中5.2.2的规定结合企业实际确定辨识范围如下:规划、设计(重点是新、改、扩建项目)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如厂区的平面布局、建筑物、构筑物布置、风向、安全距离、职业卫生防护距离、
14、施工现场、设备调试、试生产、危险装置的试车等。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如日常的操作行为和设备故障后的检维修、高处作业等危险性作业;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事故状态或者停电;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如外部人员参观或外来施工队伍进入厂区的作业;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如肉制品的转运等;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如生产设备装置、机械设备、电气设备等;工艺、设备、管理、人员等变更:如工艺参数的改变、设备的改变或改进、管理上的新要求、新员工上岗等;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如设备设施、报废、回收、拆除、处置全过程;气候、地质及环境影响等:如厂址地形、自然灾害、周围环境、气象条件、资源
15、交通、抢险救灾支持等方面。5.2.3 危险源辨识 按DB37/T 2974-2017第5.2.3条执行。辨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三种状态:正常(例如:在正常的运行或操作过程存在的危险危害);异常(例如:停电等);紧急(例如:发生液氨泄漏等破坏性大的事故时的情况)。还要考虑三种时态:过去(例如:是指某个危险源“过去”发生过伤害事故);现在(例如:是指某个危险因素“现在”一直就危害着人体,如高温、噪声);将来(例如:是指某个危险源存在“将来”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可能)。DB37/T 33412018 5 5.3 风险评价 5.3.1 风险评价方法 按DB37/T 2974-2017第5.3.1条执行。宜
16、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进行风险评价。5.3.2 风险评价准则 按DB37/T 2974-2017第5.3.2条规定结合企业实际,对严重性和评价级别判定准则进行了修改,参见附录C。5.3.3 风险评价与分级 按DB37/T 2974-2017第5.3.3条结合企业实际进行风险等级的划分:四/五级:低风险(蓝色),班组/岗位进行管控;三级:一般风险(黄色),车间及以下级别进行管控;二级:较大风险(橙色),部门及以下级别进行管控;一级:重大风险(红色),公司及以下级别进行管控,应增加补充建议措施并落实,将风险降至可接受,保留在重大风险清单内,并建立过程记录文件,以公司级(最高层级)进行管控。5.3.4 确定重大风险 以下情形为重大风险,应建立重大风险点统计表,参见附录D: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发生过死亡、重伤、职业病、重大财产损失事故,或三次及以上轻伤、一般财产损失事故,且 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构成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制冷机房、快速冻结装置、油炸机、有限空间作业等危险性较高的场所、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其他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作业人员在